LEE的創業驚魂 當夜整個團隊都走了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 Peter

仲介交易 SEO診斷 淘寶客 雲主機 技術大廳

2007年4月1日,17Tech.com全球排名7348,超過中國曾經的第一IT網站計世網。 17Tech.com  2006年12月26日成立,計世網和它所依託的《電腦世界》集團則始建于1980年。

北京朝陽區王四營鄉觀音堂文化大道58號。 Peter Lee每隔1分鐘刷新一次17Tech.com,他不看內容,只看使用者對每條新聞投票數的變化。

Peter Lee不在意訪問量,不在意更新量,他只在意使用者看完內容之後,是否「投票」。 17Tech.com UI設計師就坐在Peter Lee身邊,隨時回應Peter Lee對17Tech.com UI的完善。 「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讓使用者更加方便地‘投票’,投票是使用者參與成本最低的互動,是成本最低的web2.0。 很多web2.0無法成功,是因為他們讓使用者做的太多,對使用者能力要求太高,所以,只能是陽春白雪的高端擺設。 17Tech.com要做大眾的web2.0」。

17Tech.com不是Peter Lee第一次創業,他參與創辦投資過多家互聯網公司。 但Peter Lee不願意多談自己的過去。 Peter Lee十分低調,他將自己混同于17Tech上的新聞「挖客」:「我只有和‘挖客’們一樣地普通, 17Tech.com才能得到更多網友的支援,才能汲取更多的互聯網力量。 」「17Tech.com上的‘挖客’在17Tech.com上‘挖’的目的,決不是想托起我這個明星。 」
17Tech.com底層是一個Blog網站。 Blog實現了We the Media,但草根媒體也存在著內容品質不整齊的問題。 Peter Lee想到了在Blog平臺上架設了使用者投票機制,讓讀者通過閱讀篩選出讀者將讀到的內容。 Blogger像記者一樣產生內容,Digger像編輯一樣編排內容。 業內稱17Tech.com是中國的Digg.com,Peter Lee稱17Tech.com是Blogger.com+Digg.com。

中國Digg

1996年,互聯網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年代,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的神話層出不窮。 在美國留學3年、學習金融的Peter Lee希望能涉足這股大潮,畢業時候毫不猶豫地加入宣告矽谷剛剛創辦的DCM創業投資公司。

2006年,對於Peter Lee來說是關鍵一年。 在DCM公司從助理做起,直到做到合作夥伴。 Peter Lee更希望親自創辦一個互聯網公司,但苦於找不到方向。

而此時矽谷人們最熱捧的就是Digg.com,人人都在追捧Digg,Digg網站也被估價2億美元。 Digg是一個提供新聞內容的網站,依靠使用者提交和決定該素材是否能上網站主頁,而不是由編輯決定。

「2006年8月的時候,我剛看到這個網站就驚呆了,難以置信,他們沒有編輯部,創始人天天度假,而網站卻能自行運轉,這個模式深深吸引了我。 」

作為風險投資人的Peter Lee每天要接觸大量的行業資訊,但資訊超載,成為令他頭疼的事情。

「每天要對大量的資訊做投資判斷,但互聯網上資訊過多,你反而找不到你所需要的資訊。 而Digg解決這個問題,Digg讓千萬個網友為你篩選最重要的資訊。 」

而此時中國並沒有Digg模式較為成功的網站。 決定創業的Peter Lee希望把Digg模式搬到中國,做中國最大的DIGG網站。

技術團隊集體離職

2006年國慶日,Peter Lee回國,立刻招聘一個技術團隊,在北京郊區的賓館裡,開發Digg系統。 但快兩個月過去了,也沒有開發一個成熟的系統。

而Peter Lee當初和妻子協定,他回國創業如果半年還沒有起色,就回到美國。

「我那個時候非常著急,我不希望創業失敗,被妻子嘲笑。 我就在11月底問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到底能不能做好。 」 Peter Lee談到這個事情還是有點激動:「他當時說再試一周,結果當天晚上整個團隊辭職走了。 」

沒有了技術團隊的Peter Lee有點灰心。 但在一次大學同學聚會的宴會上,他和一個同學談起創辦一個中國Digg網站的想法,他同學就向他推薦現在的CTO李競。

「李競的加盟是一個轉捩點,在早期技術團隊一切都要獨立開發。 但李競加盟後,開始選擇一些開源系統,網站先架起來再想辦法在系統上改。 」

17Tech=Blog+Digg

網站上線後,17Tech完全模仿Digg.com模式,依靠網友投遞新聞,在首頁展示網友投票篩選的文章。 文章五花八門,和新浪一樣各種頻道都有。

Peter Lee每天打開17Tech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網友添加的新聞都「頂」一遍。 但他發現經常幾乎沒有文章可供「頂」,因為17Tech本身不提供文章,而且還要註冊才能「頂」。

「本來就是一個新網站,雖然投放一些廣告推廣,但還是很少使用者流覽,更別提使用者再註冊後提交文章多少。 」

Peter Lee又開始回過頭再仔細研究Digg.com,他發現Digg.com早期使用者很少的時候,是靠技術類資訊起家,吸引一群技術愛好者參與,才慢慢擴大影響力。

「我們很受這個啟發,普通線民對於Digg這種相對高端的新聞參與方式還不習慣。 我們決定也做技術文章的Digg,我們又比Digg進步的地方是早期先開放「頂」的許可權,遊客就可以「頂」,但是提交還是需要註冊和登錄。 」

Peter Lee談到這次改變有些興奮:「我們還發現,使用者不喜歡提交文章,我們就用愛好者組成的編輯部每天提交科技、技術類文章,而這些文章又自動到Digg庫裡面供使用者「頂」。 」

因為17Tech堅持開放的編輯部原則,使用者註冊,管理員審批通過後,就可以將最有價值的互聯網、IT、數碼、遊戲資訊發到17Tech.com上了。

Peter Lee接受採訪時說,網站依靠網友的力量對IT新聞進行篩選、推薦、投票,進而產生IT焦點。

「我們認為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使用者越來越需要新聞的「篩檢程式」,而非新聞的「轉載器」。 網友參與投票就是把好的資訊給「挖」出來,也能調動讀者參與的積極性。 這也是我們網站功能變數名稱17Tech的意思一起科技,一起享用最好的科技資訊。 」

讓更多人在17Tech.com上創業

改版後17Tech以嶄新的「新聞篩檢程式」模式和獨立的新聞立場在業內產生了強烈影響。 上線42天后,即被百度新聞正式收錄。 Alexa排名躍居13401名時,獲得了第一筆廣告,也吸引了一些企業的關注。

「百度新聞收錄我們對我們發展意義很大,這讓媒體的朋友開始注意到17Tech,關於我們的報導也多起來。 」

2月下旬,春節過後,就有幾個風險投資商和Peter Lee聯繫,希望能投這個專案。

「見風投很有趣,自己原來就是做風投的,現在卻變成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商談。 」 Peter Lee見風投本意是為了瞭解業界:「我們這個專案也沒想那麼快融資,就很隨意談了幾個,但他們希望控股。 我們是希望把這個事情做成,所以不能就這樣給別人了。 」

17Tech.com的流量現在已經逼近老牌的IT門戶,賽迪網和天極網。 「17Tech.com已經在開發和網友共用利益的機制,即大家可以在自己專欄上放自己可收益的廣告,大家不僅可以支援17Tech.com,也可以通過17Tech.com創自己的業並獲自己的利。 到那時,17Tech.com將更加緊密地團結線民的力量,向傳統的IT網站,發起新一輪的超越。 」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