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資訊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完成網路、業務系統等數位化校園的基礎建設後,資訊集成將成為高校資訊化的重要任務之一。 針對高校內各部門業務系統分散的情況,很多高校實施了資料整合工程,直接抽取各業務系統的資料,建立校級共用資料庫,通過Web Service方式向所有子系統提供資料。 此模式在消滅「資料孤島」和提高資訊共用程度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此模式會造成共用資料庫與各業務系統的資料耦合度高,系統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後,隨著各業務系統的修改、升級,會給中心端和其他業務系統帶來相應的修改,後期維護工作量巨大。 而且,一旦修改不正確,錯誤資料將會通過共用資料庫很快擴散到其他業務系統,難以控制。
因此,人們可以採取雲計算模式,通過業務集成來實施資訊集成,降低各系統間耦合度,削減後期維護成本,同時增強業務系統間的協同工作能力,通過業務裝配組合的方式完成諸如離校系統、報到系統等需要各業務系統資料協同工作的綜合系統, 甚至當出現新的業務需求時,可以快速地彈性組合出新系統,而不需要完整編寫一套全新的系統代碼。
各個業務系統將從僅完成部門內部業務流程的階段,發展到同時具備提供對外資料服務能力的階段。 它們將在校級資料服務中心的統一框架下,遵循資料交互操作規範協定,組成資料服務雲,具有資料服務視窗,如政府的統一辦證中心,向其他業務系統提供資料服務。 例如教務系統不僅可以為師生提供教學管理服務,還可以讓該系統按照資料交互操作規範協定,直接受理比如因評定獎學金而需要查詢某系某級全部學生考試成績的資料請求服務,可以由獎學金系統發出資料請求,通過資料服務中心轉發, 教務系統的資料服務視窗提供資料後,進行自動統計分析,並按規定的資料包文格式返回資料查詢結果;而現有的方式因為各業務系統不對外提供資料服務,需要各班班主任登錄教務系統,下載合併各班成績,再進行人工統計分析, 不僅方法落後而且效率低下。
雲計算模式在高校的運用
雲計算模式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目前多數高校已能夠提供前兩個層次的服務。 南昌大學自2 0 0 8 年開始,整合伺服器資源,結合VMware雲計算系統,面向部門業務系統提供各類系統平臺。 各個院系不再單獨購買伺服器,改為由學校集中購買,統一劃分作業系統、資料庫和Web服務等平臺系統給各類業務系統,為學校節省大量的硬體投入,降低機房能耗。 隨著雲計算的普及,多數高校採取此類架構實現前兩個層次服務。 雖然高校業務系統最終如同企業ERP一樣,走向大集線模式,但近5年內,多數高校將繼續使用不同開發商不同平臺的業務系統,無法全部採取大集中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如果各業務系統改造整合成能夠對外提供資料服務的資料雲交換平臺,就可以很方便地完成全校的資訊集成。 圖1是高校資料雲交換平臺的架構圖。
圖1 高校資料雲交換平臺架構
目前多數高校各類應用系統已初步建成,很多高校已建立資料共用庫,但是隨著業務系統間資料共用與資訊交換的需求不斷增加,資料整合暴露出以下問題:
1.業務系統僅限於內部業務流程,沒有對外提供資料服務的能力,系統之間缺乏相互協調能力。 不同部門業務系統之間不能協同工作,學校之間、學校與上級管理部門之間也不能傳遞資料,只能採取檔交換的方式,導致資訊橫向交換與縱向傳輸困難的現狀。
2.後期維護量大,資料整合困難。 集成後系統耦合度高,難以適應變化,子系統變更後修改維護成本大,程式修改後產生的錯誤容易擴散。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