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9374.html">世界經濟正步入緩慢恢復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後金融危機時期。 這個時期的一個鮮明特點是西方國家企業靠傳統的高借貸來實施外延性快速增長的模式已很難行通;而發展中國家企業靠高能耗和低勞力成本的模式來發展也出現後勁不足而難以為繼。 在這種形勢下,上自國家政府,下到企業單位,決策者都面臨著如何轉型以適應新時期不斷變化的形勢,尋找新的增長點以生存、發展、壯大的課題。 本文根據筆者在行業中的親身體會,提出一些關於雲計算特別是公雲對促進企業轉型所起作用的思考,以供業界人士討論及企業決策者參考。
雲計算與公雲的定義
雲計算是目前在資訊技術行業中最具「人氣」的技術,也已在IT行業中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子行業。 在參閱包括雲計算雜誌的《二十一個專家對雲計算定義》,維琪百科及IBM等眾多對雲計算定義後,我們博採眾長,力求用簡潔、準確的語言來對雲計算進行涵蓋業務和技術兩方面的定義:
從技術角度上, 雲計算是一種將虛擬的資源作為一種服務動態的、可伸縮的在網路上提供出來的計算模式;從業務角度上,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路的大規模的服務交付和消費方式。 服務的支付採用「按使用需求付費制」。
在這個定義中,「資源」並沒有限制在電腦資源,也可以是業務流程,比如財務報銷流程,人事管理流程等,都可以虛擬化成一種服務,在網路上提供出來。 其中在互聯網上提供的雲計算服務稱為「公雲」,在企業內部網上提供的雲計算服務叫「私雲」,而同時能夠在互聯網和企業內部網上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叫「混合雲」。
從雲計算的構成來說,可以用簡單的「雲端服務」幾個字來概括。 具體來說,雲計算大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端」,即使用者端,也就是客戶消費服務的介面和終端設備。 目前端這一塊大部分已被微軟、谷歌、蘋果等公司壟斷;第二部分是由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雲服務,這一部分目前還是「群龍無首」狀態,將來是雲計算創新和發展的大眾市場;第三部分是「雲」,即支援雲計算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高可用、 高能效的資料中心(T3或T4級),包括其中的電腦設備、存放裝置、通訊設備和雲計算管理平臺。 在過去幾年間歐美國家已大規模開展資料中心改造、升級或新建,以達到提高資料中心能效,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計算資源的利用率。 這為雲計算在歐美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目前資料中心的建設在國內也開始起步,一些先行的企業已建成了T3或T4級的先進資料中心。 IDC在今年預測,中國資料中心服務市場在未來5年內仍會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
雲計算相對於傳統計算的優劣勢
與傳統計算相比,雲計算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提高了計算資源的利用率。 不單可以提高硬體資源的利用率,也可以提高軟體資源的利用率。 多租戶支援(multi-tenancy)就是指同一個軟體應用可以給多家企業使用,這是因為雲計算提供邏輯上的隔離環境,使得每家企業使用的軟體應用都不受別人影響。 二是極大的提高了運算效率,同時提高了可用性和容錯能力。 三是提高了資訊系統管理的工作效率。 雲計算提供自動化的服務管理,可以自動的裝卸服務而不需要象過去那樣需用手工來安裝、配置軟體。
當然,任何新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雲計算的劣勢是由於其虛擬和並行環境,使得使用者很難跟蹤一個特定的計算任務在哪個節點執行。 另外對一些過多涉及訪問非共用資源或有複雜業務邏輯的判斷和分支的計算任務,雲計算的並行優勢將很難得到發揮。 最後一個就是雲計算提供的虛擬和並行環境以及自動化的服務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資源開銷代價。 如果不是用於大規模的計算環境,這些開銷就會得不償失。
當然,我們是根據當前的雲計算技術特點來分析這些優劣勢。 雲計算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今後無疑會有更多的優勢出現,有些劣勢也會得到改善。
[企業要實現轉型任務,首先要有一個能靈活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的整合的資訊化管理系統]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