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開放資料中心聯盟(ODCA)在北京公佈了首批8個雲計算應用模型,目的是通過為客戶定義統一的雲計算需求,實現雲服務的安全聯合、IT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面向資料中心資源的通用管理與策略,以及雲服務能力和指標的透明化。 該聯盟宣稱,通過這些模型的應用,預計在5年內可以説明全球範圍內的企業將年度IT支出減少250億美元,同時將催生雲服務創新產值超過500億美元。
由最終使用者主導
「以往提到雲計算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廠商主導,但廠商之間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缺少一個可信、公認的參考模型,開放資料中心聯盟正是通過聯合來自全球各行各業的最終使用者,共同提出需求與參考標準, 從而説明使用者節省各自思考摸索的時間,加快雲技術的採用。 」中國聯通資訊化部總經理、開放資料中心聯盟指導委員會委員柳博亮在發佈會上談到,這些需求模型全部由最終使用者主導,並且是根據他們在IT實際應用中面臨的最迫切的挑戰優先順序來提出, 因此在引導使用者採購決策以及廠商制定解決方案時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介紹,在2010年10月成立之後,過去短短的七個月時間裡,ODCA聯盟的會員數量增長了四倍之多,已有超過280家來自全球的IT應用領先企業加入聯盟,這些會員全年累計的IT預算支出超過1000億美元。 從行業分佈來看,這些使用者企業也盡可能涵蓋了不同領域,包括汽車(寶馬)、保險(中國人壽)、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銀行(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動漫(迪士尼)、諮詢(凱捷)、酒店(萬豪國際)等等, 從而保證其提出的雲計算需求模型有廣泛的代表性。
8個雲計算應用模型
柳博亮在會上詳細介紹了這8個雲計算應用模型:供應商安全保障、安全監控、虛擬機器互通性、I/O控制、法規監管、IaaS服務目錄、IaaS標準計量單位以及碳排放量(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通過聯盟官網下載:HTTP:// www.opendatacenteralliance.org/ )。
「安全是聯盟成立以來最先確定要解決的問題。 在我所參加過的幾乎所有會議中,安全也都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但以前雲安全大多是從雲開發或雲供應商的角度來談,很少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柳博亮告訴IT168記者,這次ODCA針對雲服務和驗證提出了從銅級到白金級的4個安全等級,可供使用者對供應商進行評價,對供應商的安全資質、服務能力提出了盡可能量化的指標。 「使用者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要求供應商具備哪一種等級。 」
在安全合規性監控方面,重點解決了即時監控雲服務安全的合規性問題,保障使用者可以即時掌握雲服務的安全狀況,聯盟希望通過使用一致的法規、SLA來加快解決雲計算部署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針對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這次發佈了兩個模型:虛擬機器的互通性與I/O控制。 前者主要是説明使用者實現對虛擬機器、雲資源獲得方便的通用管理介面,同時靈活實現虛擬機器之間的交互操作,比如應用的跨雲遷移,避免企業被某一廠商綁定;後者主要是説明使用者在可確保服務品質的虛擬機器上實現對客戶控制頻寬分配的要求, 進而提高系統資源使用率,擴展基於策略的基礎設施管理能力。
談到I/O問題,柳博亮解釋道,「在單機環境中,由於業務的波動性,對CPU、記憶體和存儲帶來一些壓力,但在雲環境中,這些業務的變化對CPU、記憶體和存儲的影響已經很低,核心的影響集中在使用者可獲得的I/O通道上。 」
第五個方面是法規監管框架。 由於在雲服務、基礎設施和供應商之間缺少簡化、通用的管理模式,希望解決企業特別是面臨持續性法規監管的上市公司,在引入雲服務之後的監管問題,同時為從事雲服務法規的監管機構確立基準,也為進一步加強策略管理奠定基礎。
另外還有三個模型主要是説明使用者進行雲服務的選型。 柳博亮談到,「雲服務、價格與性能的選擇,缺少一致的標準架構,因此需要通過量化指標來説明使用者比較各個雲服務提供者在服務能力、資質、標準方面的差異。 」
據介紹,第一個是IaaS服務目錄,主要説明使用者比較雲服務供應商之間的差異。 第二個是標準的計量單位,著重于安全、可用性、性能、彈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對不同級別進行盡可能量化的描述,説明使用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確定需求等級。 第三是碳排放,説明使用者瞭解所用雲服務在二氧化碳方面的排放情況。
未來18個月內實現部署
根據ODCA的規劃,未來18個月內這8個應用模型會實現部署。 柳博亮告訴記者,「我相信只要使用者對這8個模型進行認真研究之後,一定會帶來非常多的説明。 」
此外,聯盟除了獨立地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歸納總結、提出參考模型,也在與一些行業標準組織進行橫向合作,共同將這些需求轉化成標準,比如雲安全聯盟(CSA)、分散式管理工作組(DMTF)、結構化資訊標準促進組織(OASIS)、 國際電信管理論壇企業雲計算領導委員會(ECLC)等,分別對雲安全、IT基礎設施管理、服務透明度、雲服務進行定義或制訂相關標準。
有意思的是,開放資料中心聯盟也吸引了一些廠商加盟,比如戴爾、EMC、華為、Paralles、RedHat等。 對此,柳博亮解釋說,之所以吸納廠商進來,目的也是為了實現需求模型與相關標準的落地,讓廠商在此基礎上來開發符合需求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