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雲的春天即將到來了嗎?是的,至少分析機構的預測很樂觀——IDC在倫敦雲安全會議上公佈的調查報告中寫道:「2012年以及未來的幾年內,大型企業可能只會考慮到私有雲平臺的搭建與應用。 」
在中國,私有雲的發展前景則更值得期待。 根據計世諮訊最新的調查,2012年,私有雲將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的主要增長點,其市場規模預計為175.21億元(人民幣),到2013年,這一數位將突破400億元。
儘管國內外的分析機構對私有雲的未來發展一致看好,我們仍然希望去探尋,私有雲,尤其是中國私有雲市場究竟發生了些什麼變化?更重要的是,未來的航道中,有哪些暗流、暗礁是需要摸清和避開的。
關鍵推手:日漸豐富的雲生態圈
記得2010年,記者參加過雲計算相關會議,那一年也被廠商或媒體冠之為「中國雲計算落地元年」。 不過,在大會現場,不僅極少看到本土廠商的身影,就連國外廠商的雲計算產品及解決方案也顯得薄弱,而真正的雲落地案例則基本沒有。
然而,在接下來的兩年裡,由於對雲計算作為一種趨勢的認可,再加上國家在政策層面的鼓勵,雲計算迅速成為國內最火爆的產業。 儘管業界有聲音開始質疑雲計算是否過熱,但整個雲計算產業發展到至今,有幾點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雲計算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已經趨向成熟。
我們知道,企業使用者要搭建雲平臺,通常是指IaaS,而IaaS解決方案也是最成熟和豐富的。 目前,IBM、惠普、戴爾等的IT廠商一般是提供兩類IaaS解決方案:既支援使用者將整個傳統IT架構逐步遷移到雲環境,也提供軟硬體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讓使用者實現雲計算的「開箱即用」。 而本土廠商也是兩手準備。 「有些使用者比較信賴IBM、惠普等這些大廠商的產品,那我們主要是做集成,為他們提供專業服務;但有些使用者更注重成本,或者不關心品牌,只關心最後的實際效果,那我們有自己研發的,基於開源軟體的雲解決方案可以提供。 」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告訴記者。 此外,王東輝表示,他們還在對榮之聯的軟體產品做一些架構調整,使其既能部署在傳統IT環境,也能部署在公有雲和私有雲環境。
二是雲服務商的層次類別更加豐富。
任何一個產業鏈,玩家的數量越多,層次越豐富,就代表著該產業鏈越成熟。 最初,各種廠商的確是「一窩蜂」地撲向雲計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對自己優勢和切入角度都已經明確。 例如,曙光憑藉著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優勢,以及與政府的良好關係,專門與各地政府共建「城市雲」。 友友天宇系統公司和中標軟體公司則致力於雲計算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雲計算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而金智教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金智教育」)等大批在各行業資訊化深耕多年的龍頭企業,正將一個個行業使用者送入「雲端」。
此外,一位業界人士透露:「在二三線地區,一些並不知名的公司,用著攢的伺服器,盜版的VMware,為廣大中小製造業、服務業客戶提供入門級的IaaS服務。 其價格低的難以想像,但依舊盈利可觀,還考慮著包圍北上廣呢。 」記者以為,這種使用盜版軟體的做法雖然不正確,但一個生態圈裡的成員從清一色的「陽春白雪」走到「魚龍混雜」是向前發展的正常表現,也反映了市場對雲計算的需求是多層次的。
核心動力:吻合使用者需求
與兩年前不同,雲落地的案例漸漸地多了起來。 例如,在公有雲領域,重慶的醫療衛生雲、上海電信的金融雲、貴州移動的通信雲,新浪的SAE(Sina App Engine)等都能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有雲。 在私有雲領域,這樣的案例則更多。 一方面,我們看到,很多雲計算解決方案供應商通常都會先拿自己「練手」,在內部建設了各種雲,例如華為、中興是大範圍用上了桌面雲,天涯社區搭起了開發測試雲,等等;另一方面,教育、航空、服裝製造等各行各業都能看到
「從我們的調查來看,企業部署私有雲主要的理由還是希望實現資源的快速部署、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是。 」IDC高級分析師彭振飛說。
記者的一系列採訪也印證了IDC分析師的說法。 例如,天津港環球滾裝碼頭有限公司IT主管息曉明表示:「我其實不關心什麼是雲計算,我關心的是兩點。 一是有沒有更好的技術盡可能地將我們的IT員工從瑣碎的IT運維中解放出來,把精力更多地用在思考IT應用如何支撐業務;二是,新技術能不能盡可能地降低能耗、降低TCO(總體擁有成本),因為公司在這方面對我們有具體考核。 而雲計算恰好能滿足我們這兩點需求,所以我們就上雲計算了。 」如今,該公司通過天地超雲公司的「雲倉」部署了私有雲存儲,同時又在繼續建設IaaS。
並且,企業使用者對自己的需求很清晰,對雲計算的認識也相當理性。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企業CIO對記者坦承:「如今,很多廠商都在宣傳雲計算能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的看法是,真的能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自然好,不能的話,我們也不會因此拒絕雲計算。 因為我們每隔五六年就要淘汰一批伺服器,去採購新的伺服器,有時候還有軟體。 而我們算過,這個時候,直接部署一套IaaS與那種購買軟硬體的傳統IT系統建設模式相比,費用其實不會多多少,效果卻更好,說出去也好聽。 你說為什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記者以為,該CIO的一席「大實話」反而讓雲計算,尤其是基於IaaS模式的私有雲的前景變得真實可期待,無怪乎一些提供入門級的IaaS建設服務的公司在二三線城市做得風生水起。
當然,並非所有使用者對雲計算的預期都是如此,許多大型企事業機構還的確是從戰略角度看待雲計算。 例如,中國工商銀行產品創新管理部與IBM聯合發佈雲計算白皮書。 該白皮書非常詳細地分析了雲計算如何與銀行具體的業務模式相結合,如何開闢創新的銀行服務。
一個蘋果公司顛覆了整個手機業的格局,雲計算也可以讓企業有這種重塑產業格局的力量。
私有雲先行者的經驗
雖然說雲計算的概念快到「婦孺皆知」的程度,但雲落地的經驗在目前依然彌足珍貴。
安徽大學網路中心主任段運生就分享了他們的「雲計算廠商篩選標準」,他說:「我們從三個方面去考察:首先該公司的系統集成能力要強,要瞭解主流的伺服器、存儲、網路設備;其次,要對應用比較清楚;再次,要具有較強軟體發展能力, 因為有許多二次開發或定制化的工作,需要有軟體發展背景的公司。 」
不過,並非所有企業使用者都會選擇雲計算解決方案廠商來搭建雲平臺,有一些大中型企業對自建私有雲的方式更會感興趣,天涯社區雲計算部門總監王慶波則介紹了該公司在私有雲建設上曾經面臨和克服的一些難點,以供後來者借鑒。
王慶波表示,自行建設一朵私有雲主要有以下「三道坎」是需要邁過的:
一是軟體的選型。 當前,與雲計算相關的開源軟體和商務軟體已經比較繁多,如何甄選,是需要耗費時間與精力進行耐心研究的。 他們的經驗是:大而全的軟體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測試並選擇滿足企業自身需求的才是最合適的。
二是應用架構的調整。 應用要從一個物理的靜態環境(非雲環境)遷移到一個彈性的動態環境(雲環境),其中有大量的架構層面的梳理工作,而並非簡單挪動。 王慶波表示,絕大部分的應用都要進行這種「雲適應」調整,互聯網應用由於原來就是部署在集群環境,變動反倒不是特別大,而有些企業應用面臨的改動則可能要大一些。
三是應用類型分析。 除了架構調整,對應用進行分類也是必須的工作。 例如,要辨別哪些應用是計算密集型,哪些應用是頻寬密集型等等,那些對網路頻寬需求特別大的應用就最好不要集中在一起。 此外,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測試工作,例如,有些應用原來在實體環境中運行良好,但遷移到虛擬環境後性能下降,那就要分析性能變化的原因所在。
「這是我們主要遇到的問題,那些打算自行建設私有雲的使用者多多少少也都會遇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所以,我建議那些研發能力並不是很強的企業,直接購買現成的商業系統,或直接使用開源軟體更合適。 」王慶波說。
但無論是自建私有雲,還是直接購買商業系統,金智教育CTO陳瀅都認為:「雲計算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範疇內的IT專案,更是一個顛覆大家思維習慣、重構企業採購流程、重塑營業單位使用方式的社交工程, 需要得到企業主管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援,同時也非常需要得到相關營業單位的理解和配合,這需要IT部門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協調。 」
此外,雲計算領域資深研究人士、新浪微博博主@forestzrd還提醒企業使用者關注雲計算標準,他說:「標準本質上是要解決一個互通性和可攜性問題。 雖然企業只是想做一個私有雲,可以不用太顧及標準,但是如果企業將來需要向混合雲演進,那就要考慮現在產品對標準的支援。 」他認為,目前一些開源雲計算軟體對標準的支援相對好一些,但大型IT廠商往往把握著事實標準,具體怎麼選擇還需企業視情況而定。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