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企業對於如何運維和適用IT服務的選擇變得更為多樣化。 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是選擇自己構建還是採用協力廠商服務,同樣是一個問題。
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最終需要的是能夠説明和促進服務的應用,而不是底層IT基礎設施。 但是IT基礎設施是支撐這些應用的基礎,因此企業既需要IT基礎設施作為底層平臺,又需要有相應的應用。 在傳統方式下,對於應用來說企業可以選擇市場上的套裝軟體,比如許多企業採用了市場上的ERP和CRM等套裝軟體。 另外,如果企業的需求相對特殊,或者出於其他考慮企業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開發應用程式。 對於應用的運行環境,企業可以選擇自己構建資料中心來運維,也可以選擇協力廠商託管平臺或者雲計算平臺來運行應用程式。
雲計算平臺是傳統託管平臺的一個延伸和發展,提供了比託管平臺更高的服務自動化程度。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些應用和服務的實現方式堪稱是不同程度的外包。 無論是應用還是底層的運行平臺,我們都可以從自己構建和採用協力廠商服務兩個維度來考察,從兩個維度展示了應用的構建和運維方式。
企業如何參透真正雲需求
顯然,企業對應用的控制能力越強;而越靠近右上角,則相對具有更好的規模效應。 企業是選擇自己構建和運維IT服務,還是直接採用協力廠商的公有雲服務,這與企業所從事的行業,企業規模和應用類型等多種因素相關。
下面我們從以下四個不同的方面來討論。
1. IT設施的位置
當企業自己構建一個私有雲平臺的時候,IT基礎設施是自己的,一般位於企業內部。 而採用公有雲平臺的時候,IT基礎設施是位於一個協力廠商的資料中心。 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現在有一些服務提供者提出的虛擬私有雲(VPC, Virtual Private Cloud)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協力廠商資料中心內部通過技術手段隔離出來的一個專用計算環境,並通過安全通道與企業相連接。
2. 基礎設施差異性
對於許多大型企業,由於經過了多年的IT建設和技術演變,他們的IT基礎設施往往採用了不同的技術和平臺,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採用的是異構平臺環境。 但是,對於目前大部分公有雲服務提供者來說,他們的平臺往往是通過廉價和標準的硬體平臺來構建的。 這些標準化方式構建的平臺能夠以比較好的性價比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 另外,在服務的提供方面,公有雲服務提供者往往提供最為大眾化的、需求量最為廣泛和集中的服務。 因此,對於公有雲服務來說,其服務和環境往往是同構的,這與企業自建的IT環境不一樣。
3. 商務模式
企業如果選擇自己構建IT系統,那麼顯然需要進行一次性的大量投資來採購軟、硬體設備,甚至包括資料中心的基礎建設等。 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這體現為一個比較大的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企業採用協力廠商提供的公有雲服務,那麼根據目前雲計算服務的收費方式,企業可以選擇按月服務費的方式或者按IT資源使用量的方式來進行付費。 這樣,對於企業來說不需要一個大量的前期投入就可以使用IT服務,其體現為一個持續的運營成本。
4. 控制程度的不同
企業自己構建的IT系統是作為企業資產完全由企業自己擁有,並由企業自己來運維。 雖然企業需要自己的IT運維團隊,但好處是企業可以獨立控制IT系統,並根據實際需要來進行改造和客戶化。 而對於公有雲服務,企業實際上是採用租用服務的方式,好處是不需要自己來管理基礎平臺服務,但是對於企業來說這同時也降低了其定制化的能力,因為所有的基礎設施,包括伺服器、網路和存儲等, 以及上面的軟體平臺都是由服務提供者來進行維護和管理。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