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鵬談創業:攜程當年也走過一些彎路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
風險投資
創業資訊
挖貝網
「創業者要有能力改變,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而投資者對於專案的把握要有更大的確定性,要對商業模式有一些深層次的判斷」 本刊特派記者 陳慧穎 發自香港 10月26日,如家快捷酒店(納斯達克代碼:HMIN,下稱如家)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此次如家共發行了79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融資1.09億美元;上市當日如家開盤價為22美元,高出發行價13.8美元59.4%。 三年前,沈南鵬作為攜程網的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帶領攜程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後,再度開啟了中國公司通向納斯達克的道路。 而今,作為如家的創始人和聯席董事長,沈南鵬三年內兩度扣響納斯達克的大門,如家獲得了30倍的超額認購,得到資本市場熱烈的回應。 敲響開市鐘聲,目送股票高開高走,接受祝賀,這一切,同三年前攜程上市的場面何其相似;但對於置身其中的沈南鵬來說,一切又已經大不相同。 在攜程路演之際,各大投行對中國互聯網的熱情尚未再度升溫。 作為保薦人的美林,只能臨時找來一名做航空業的分析師寫了分析報告。 但此後,隨著百度、分眾傳媒、新東方等中國企業紛紛赴美上市,一場新的創投熱潮在中國興起,更多的風險投資基金也以不同形式進入中國。 2005年8月,沈南鵬辭去在攜程網的職務,轉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 沈南鵬與紅杉中國基金的另一位合夥人張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籌集到2億美元。 如今,紅杉中國已經營年余,在十幾個專案中投下了數千萬美元。 11月7日,當沈南鵬回到紅杉資本在香港中環中央廣場辦公室接受採訪的時候,已然以風險投資人的身份,站在資本的一邊了。 「創」與「投」 當被問及為什麼會被紅杉資本選中作為中國的合作夥伴,沈南鵬覺得,是以往的經歷得到了對方的認可。 沈南鵬1992年畢業于耶魯大學商學院,之後,先後供職于花旗銀行、雷曼兄弟、德意志銀行等國際級投資銀行。 1999年,沈南鵬同梁建章、季琦等人一同創立了攜程網,並于後來創始如家,投資分眾傳媒等專案。 如今,這三家企業均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 從攜程到如家,從創業到創投,沈南鵬這幾年的經歷也讓他領會到「系統投資」的重要性。 無論是作為創業團隊的核心還是投資銀行家,沈南鵬的資歷都相當豐富;「創」與「投」的結合,促成了沈南鵬與紅杉的雙向選擇。 攜程網是1999年沈南鵬、梁建章幾個朋友在午餐的時候侃出來的創業點子。 這個團隊感覺到旅行市場的巨大,雖然當時沒有詳盡的資料支援,但他還是毅然決定辭職創業。 為了將攜程網投射到中低端城市,沈南鵬開始尋找合適的媒體,後來便注意到了分眾傳媒。 當時沈南鵬做的所謂「盡職調查」,就是去跟攜程網的市場總監聊天,得到了對新型媒體的肯定回答,便做了personal investor(「個人投資者」)。 「大家都看到上市敲鐘的時候很光鮮,其實我們在創業的時候就是做一些很基本的日常運營的事情。 」當年,作為攜程網的CFO,有些人認為,有多年投資銀行經驗的沈南鵬只要做引資、上市這兩件事。 但他其實花了80%的時間在日常管理上,搞了三次收購兼併,以及研究所謂「六西格瑪(6Sigma)」,即如何設計流程,以使攜程網的服務達到99.99%的滿意率。 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沈自己認為,「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人的直覺畢竟是有限的,要通過科學的東西來驗證。 」他信任的,是創立如家時候的那種在審慎的調研基礎上作出的投資決策。 做了攜程三年之後,創辦一家經濟型連鎖酒店的想法也逐漸形成。 當時,已身在旅遊行業中的沈南鵬等人進行了嚴格的市場調查,對於酒店模式、市場需求、價位等等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 例如,如家酒店的選址,可以概括為「支線街路內行20米」,這樣的酒店臨近黃金地段,又避免了與開發商的正面競爭,緩衝了房地產價格飛漲帶來的衝擊;而且租期長達15年,成本非常確定。 「回過頭來看,攜程當年其實還是走了一些彎路。 」沈南鵬總結稱,2000年,攜程網也曾經做過一些效果有限的廣告。 「創業者要有能力改變,可以不斷去嘗試,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 」沈南鵬說,「但反過來,投資者對於專案的把握要有更大的確定性,要對商業模式有一些深層次的判斷。 」 樂觀,但更要謹慎 「中國經濟過去20年發生的最根本變化,是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變。 國內消費市場將帶動起一批企業,這個主旋律現在剛剛開始,可能會延續很長時間。 」這是沈南鵬的「消費需求拉動」理論,亦是他如今投資的主線之一。 「除了中國,只有美國有這樣廣闊的市場,從攜程到如家、新東方和盛大都是滿足了不同的消費需求。 」IT技術,則為服務達到更廣大的客戶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通道。 紅杉的網站上列出了沈南鵬投資的九個專案,其中有三個是傳統意義的互聯網企業;餘下的專案分佈在保險、農業、交通、動漫、戶外媒體、彩票製作等各種傳統行業。 提起這些專案,沈南鵬如數家珍:「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是對原有模式的創新和否定。 每個好的專案,競爭力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沒有先例可以照搬。 」在他看來,專案選擇過程,主要是一個對創業團隊、行業、商業模型的多層次考察的過程。 要看創業者的背景、經歷,瞭解客戶、合作夥伴對創業者的評價;要儘量拿到行業的統計資料,理解行業內的各種政策法規;對於已經進入成長期的企業,財務資料的規範性也是考察的重點。 「為什麼有些公司只有幾倍的市盈率,而有些商業模式可以獲得30多倍的市盈率,仍有人追捧? 辨識各種商業模型的差異和潛力,是風險投資的精髓所在。 」沈南鵬說,「不是所有有利可圖的行業都適合風險投資基金進入。 在另一些行業,政策影響較多,可能不適合民營企業發展。 」 實際上,風險投資亦要注重投資專案的平衡,按照市場的情況變化調整在不同創業週期內的資金分佈。 另外,行業要分散,要注重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的平衡。 在沈南鵬投下的九個專案中,高德軟體(地圖軟體)、掌信彩通(開發與彩票業相關的軟體)、福建利農集團(蔬菜種植)都已經進入或者接近成長期,餘下的企業仍處於種子期。 「總的來說,風險投資者要樂觀、有激情,否則你怎麼會面對一個人、一紙計畫書就把錢投出去? 」沈南鵬說,「但同時更要非常謹慎,你決定投每個專案的那一刻,都要對這個專案非常非常滿意,有絲毫的懷疑就不要去投。 」 紅杉在中國 沈南鵬投身的紅杉資本創始于1972年,總部在美國三藩市的門羅公園,另在中國、印度、以色列三個國家設有獨立運作的風險投資基金。 在30多年的歷史中,紅杉投資過蘋果電腦、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PayPal等眾多在網路時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司。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紅杉資本旗下共管理著18檔基金,基金總規模超過了40億美元。 在已投資的500多家企業當中,紅杉資本已經成功退出了200多家,其中有130多家成功上市,還有100多個通過兼併收購成功退出的案例。 紅杉資本投資的公司總市值,超過了納斯達克市場總價值的10%。 紅杉的投資風格,一般是讓最瞭解當地情況的人來決策。 在印度,紅杉就是收購了當地一家經營多年業績出眾的風險投資基金,把名字改成紅杉印度,然後仍以同樣的團隊獨立決策。 對於新成立的紅杉中國基金來說,沈南鵬和他的搭檔張帆是真正的投資決策人,而紅杉資本在全球的團隊,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出謀劃策。 「我們跟其他國家的投資團隊有著非常密切的溝通,但經驗不是可以通過個案總結出來的,而是要看一隻基金怎麼建立自己投資的風格,如何做盡職調查,如何做投資決策。 」沈南鵬說。 目前,紅杉中國投資的一些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美國同類成功企業的翻版,而印度的互聯網潮流落後中國三至五年,中國的經驗剛好又可以供他們借鑒。 沈南鵬在中環中央廣場的辦公室中,正對大門的牆上有一塊大螢幕,一直在播放紅杉投資過的知名公司的介紹。 紅杉中國的第一個代表作,不知道會是哪一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