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14-12-01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
谷歌
金山
收購
Facebook
Facebook
前段時間,我們報導了Flickr被雅虎收購後沒落的過程。 類似這樣,被大公司收購來糟蹋的創業新星,實在太多了。
今天我們來看另一個故事。 Winamp的故事。
在1990年代後期,每個音樂極客都有一個Winamp軟體,它的駱駝logo出現在全球,大筆資金的收購機會尾隨著它。 但1999年,AOL以8000萬到1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Winamp之後,它幾乎立刻失去了創新優勢。
2012,Winamp低調地迎來了它的15周年,而互聯網仿佛已經忘記了它那個注明但又古怪的口號「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 當年,這個口號曾讓Winamp聽起來像是要帶來數位音樂革命一樣,而它也的確獲得過契機。
「要不是AOL收購Winamp之後管理不善,今天根本沒iTunes什麼事。 」Winamp的第一任總經理、也是第一個雇員Rob Lord說。
Winamp的最早開發者Justin Frankel也贊同這個觀點。 他在接受BetaNews採訪時說:「我總盼著他們醒悟過來當時正在扼殺Winamp,好趕緊找到條更好的路。 但AOL似乎總是限於內鬥,沒有任何作為。 」
2004年年初,滾石雜誌稱Nullsoft的創始人Frankel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極客」,但危險極客卻沒法適應AOL這樣的公司。 同年,Frankel辭職,在自己的網站寫了幾行字:「對我來說,程式設計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公司卻牽制我最有效表達自己的方法。 我作為獨立個體是無法接受,所以我必須離開。 」但這篇文字隨後被刪了。
今天,Winamp仍在不斷更新,AOL在2010年發佈了其第一個Android版本,2011年又發佈了Mac版。 神奇的是,時間過去這麼久,AOL卻仍能從中獲得足夠體面的收入。 公司拒絕發佈官方資料,
前雇員透露說Winamp現在的年收入是600萬美元。 Winamp在全球仍有以百萬計的使用者群,其中美國本土使用者只是一小部分。
然而,Winamp已然錯過了應用程式的黃金歲月,它是如何揮霍掉曾經在網路音樂業務上獲得的契機的呢?
這是每個創業者都應該看的故事——看完後,你需要問:如果你真心愛你的創業專案與團隊,你真的要賣嗎?這也是每個大公司都應該看的故事——看完後,你需要問:你買每個優秀創業公司與團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善待它們? 你是在浪費金錢嗎?
以下這篇回顧Winmap從崛起到被收購到被糟蹋的特寫,來自美國科技資訊網站Arstechnica,由虎嗅編譯,有刪節。
快速崛起
像大多數創業企業一樣,Winamp的創建是為了解決一個「惱人的問題」。 在20年前,壓縮音樂剛剛成為主流應用,要組織和播放它們還是相當困難的。 Frankel一直在開發「自己想要使用的」軟體。 「Winamp提供了一種在電腦上聽MP3的不錯的、愉快的方式。 這的確不是第一個MP3播放機,但之前的MP3播放機,都很難讓我樂意去用。 」
在Winamp之前,沒有太多能蓋過Windows Media Player或RealPlayer的軟體。 在1990年代中期,也沒幾個玩家可以提供基本的播放清單、少量視覺化以及自訂皮膚等功能,更沒法跟Winamp軟體媲美的緊密、高效。 即使在今天,Mac版本的Winamp只有4.2MB,而iTunes的Mac安裝版則高達170MB。
1997年4月21日,Winamp發佈,全稱是Windows Advanced Multimedia Products。 第二年,當它的母公司Nullsoft正式註冊成立時,Winamp軟體已經10美元一份拷貝了。 你以為沒人付費?錯。
「被收購之前那年,我們不斷簽收10美元支票,每個月能掙10萬美元!」 Rob Lord說。 在1999年5月加入Nullsoft之前,Lord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學生,他參與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合法的線上音樂庫。
Lord說,他加入Nullsoft時,Frankel才18歲(生於1978年)。 他們在Frankel加州的父母家辦公,Frankel的父親Charles Frankel是公司的法律顧問和CFO。
Winamp創始人 Justin Frankel
「我的頭銜是線上戰略總監,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說。 「當時圍繞每件事都有大量戰略和戰術決策要做,惟獨沒有程式設計。 Frankel是唯一一個Winamp的程式師,也是唯一一個能夠訪問原始程式碼的人。 我是從業務層面對產品特徵提建議——我發起了互聯網第一次貨幣化。 」Lord的工作就是找出怎麼給公司掙錢。 像大多數1990年代的創業專案一樣,計畫包括條幅廣告和跟其他創業專案的可能合作。
賣身與文化衝突
找買家
在Lord加入Nullsoft的前2年,Winamp的使用者從150萬激增到了6000萬,隨後,收購建議就紛紛就來了。
很少有公司直接流露購買欲,但他們會問:「你們有未來發展計畫嗎?」 不久,Nullsoft的身家就漲到了1億美元,這樣的收購開價太難抗拒了。
1999年6月,Nullsoft和另一個流媒體播放專案Spinner一起以4億美元的價錢被AOL收購了。 Frankel得到了當時價值6000萬美元的AOL股票,他的父親老Frankel也得到了價值150萬美元的股票。
Lord說Nullsoft是「在瘋狂的甜蜜波峰被收購」的,半年後的2000年1月,AOL和時代華納合併。
AOL把兩個專案合併,讓Nullsoft搬到了三藩市Spinner的那個由倉庫改裝成的辦公室裡。
參與了這筆交易的每個人都期待接下來的大動作。
「一般的邏輯是,Spinner已經建立了一種服務,而且有一個經驗足夠豐富的管理團隊。 」Spinner當時副總裁Mclntyre說。 「Winamp的已經有了個產品和平臺,能夠產生有意義的使用者應用。 」
「AOL沒有告訴我們任何一方,它兩家都買了。 」Josh Felser回憶說。 Felser在1997到1999年期間擔任Spinner的聯合創始人和總裁,隨後成為了AOL的副總裁,負責被收購來的Spinner和Nullsoft。 現在,他是一Freestyle Capital的風險投資家。 「AOL把我們捆綁在一起,由我來負責兩個品牌。 很明顯我們的文化不同,但當時並沒有跡象它們會發生衝突。 」
起初,Winamp仍在增長。 「1990年代後期,Winamp.com一個月能有幾億的訪問量。 」Mclntyre說。 「我們只管推送廣告。 這是筆有利可圖的業務,雖然不那麼性感,但仍是有利可圖的生意。 「
但問題很快便顯現出來。
文化衝突
Spinner和Nullsoft的企業文化無法融合。 更糟糕的是,由於是同時收購的,有時候誰負責什麼都搞不清楚。 Nullsoft團隊在收購的時候派去了四個人,完全被Spinner的人包圍了。 Spinner的人早就在他們位於波特雷羅山的老倉庫裡辦公了,當Nullsoft的團隊來的時候,他們用防水布搭起了一個巨大的帳篷把自己和Spinner的人隔絕開。
有了大把錢,自信的Nullsoft由Lord和Frankel掌控公司,並監督收購後的招聘工作,這時招收的人中就包括負責產品和業務發展的 Chamath Palihapitiya。 七年之後,Chamath Palihapitiya成為了Facebook的高管,並成為了金州勇士隊的老闆之一。
「在我上班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了那個巨大的帳篷。 」 Chamath Palihapitiya回憶道。
「那就是個改裝過的血汗工廠的樣子。 頭頂上是大量的明亮的燈。 Nullsoft的人搞來好多防水布,所以他們工作的地方總是昏暗的。 我總是納悶:他們在那布底下鼓弄什麼?」
但是與Spinner的摩擦可不止防水布那麼簡單。 第一個問題爆發了。 當時,AOL管理層宣佈,儘管Nullsoft擁有大量的使用者群,但是Spinner有著更為正統的公司領導層,是一家更為成熟的公司,因此,Spinner被授予了財務權和管理權,管轄兩個部門。
「分預算的時候起了大衝突,Rob Lord對Spinner獲得控制權一事勃然大怒,給Spinner的預算比Winamp的多,但是Winamp比Spinner大。 」Josh Felse向Ars承認。
「Winamp從1999年的1500萬到2001年的6000萬,」Rob Lord說,「這太反常了。 我們和Spinner在一個辦公室,他們有40到60人,我們只有四個人。 我們在使用者量上是他們的10倍,增長速度比他們快的多。 那情形太詭異了。 是我們引導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