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創業:大樹底下好乘涼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樹
創業之初依附于大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跟它們的交流,學到它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身穩定的業務,維持企業發展。 拍一部電影,主角與配角都是必不可少的,企業界同樣是這樣。 當我們仰視通用、海爾、松下這些大企業創造的商業奇跡時,很多中小企業卻在這些巨頭的背後,依靠提供配套服務,謀求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配套企業不同于傳統的代工貼牌企業,它們往往是因為擁有獨立的核心技術,為某些大企業提供某一方面的服務,完全依賴于大企業的業務而生存。 這種「寄人籬下」的企業,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可以說只要有大企業的地方,就有配套企業的身影。 當「主角」們在國際市場上大紅大紫的時候,這些小企業在身後成了最容易被忘記的角色。 但對於許多仍處於創業期的企業而言,做一個「配角」,未必是件壞事。 站在巨人的「腳下」 丁峰是青島一家機械加工企業的負責人,他的企業創立于2000年,專門為松下電子進行流水線製作安裝。 「我很慶倖我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腳下’,才能順利地發展到今天。 」丁峰告訴《中外管理》:企業創建初期,也曾經嘗試過尋找新專案,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結果鎩羽而歸。 「任何企業創立的時候都會是很困難的,我們也不例外。 2000年的時候,全國上下都在喊造品牌,我們也在很多方面嘗試過。 例如:防盜門、電器開關,結果都不理想。 」回憶起創業道路上的挫折,丁峰感觸頗多,「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優勢,造品牌對我們這樣的小企業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 2001年的時候,丁峰的企業依舊是慘澹經營。 生存的壓力使他不得不思考企業的未來。 恰在此時,《青島晚報》一則「世界500強美國愛默生電子落戶青島,配套海爾家電」的新聞進入了他的視線。 「當時我就想,世界500強的企業都來為海爾服務,總該有原因吧」。 他隨即查閱了大量配套企業的相關資料,並最終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 青島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有許多企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土生土長的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大企業,日本的三菱、松下,韓國的三美,美國威博客等許多大企業也都落戶這裡。 丁峰為企業發展制定的第一步戰略就是「找棵大樹先乘涼」。 「依附于大企業生存,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過跟它們的交流,學到它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身穩定的業務,維持企業發展。 」他對《中外管理》如是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03年年底,丁峰的企業已經與青島松下、澳柯瑪、中海油等幾家大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企業的生存得以保障。 小企業的配套生存法 企業發展穩定,業務量穩步提升,然而新的問題擺到了丁峰的面前:大企業由於家大業大,資金流轉緩慢,對於配套中小企業往往採用延期支付貨款的方式,對於一些家底殷實的企業而言,支撐一年半載不成問題, 但是對於一家小企業而言,日子異常艱難。 「2003年,我們為青島本地的一家冰櫃企業做流水線安裝,大約有300萬的工程款,要到2004年年中才能付清,這對於我們幾乎是致命的」。 據《中外管理》調查瞭解:在青島為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家電器企業進行配套加工的小企業大約有幾百家,貨款延付是大企業較為普遍採用的方式,很多小企業因為資金周轉不開,不得不關門歇業。 「300萬對於我們是個不小的數目。 但是我們又沒有很好的解決途徑,只好與那家大企業對簿公堂」。 官司打贏了,但丁峰依然高興不起來。 大企業以短期預算沒有這項開支為由,堅持拒付貨款,而法院判決那家冰櫃企業以等值產品抵債。 望著幾百台電冰櫃,丁峰知道企業再次陷入了困境。 「為什麼在與這些大企業的對話中,我們始終處於一個弱勢地位? 就企業而言,我們應該是平等的業務關係」。 這個問題困擾著丁峰,他把所有事務交付下屬處理,隻身去了日本。 在企業配套生產方面,日本創造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生產的典範。 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承包關係具有多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產體制,密切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合作,使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效益,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 這種密切結合的生產方式讓丁峰興奮起來。 「當時我突然明白: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不應把自己放在一個討飯者的位置,而應該尋找一個雙贏的契合點」。 尋找到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他開始重新規劃企業的發展。 他的企業用半年時間逐漸中斷了與國內付款期較長的大企業的業務,開始專門為日本松下做配套服務。 跑龍套的也有野心 作為大企業產業鏈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長的中小型配套企業由於受到企業規模、資金實力、技術水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業的附屬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現在也許我只是個跑龍套的,但誰想永遠跑龍套? 給大企業做配套,只是第一步,一旦學習到足夠的經驗,積累了充足的資金,還是要發展自己的品牌,最少應該以愛默生為目標。 」丁峰這樣描述企業的未來。 海爾是個集群發展的範例。 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愛默生集團2001年落戶青島以來,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20%,而愛默生也僅僅是海爾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 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冰箱和空調製造基地周圍,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國廣州冷機、中國臺灣睿智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 而壓縮機總裝廠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吸引了為壓縮機製造配套零部件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企業前來落戶。 這些零部件企業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業落戶,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 有關專家告訴《中外管理》:成為大企業所引導的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配套企業應該制定的第一步發展目標,進而根據自身優勢,打造品牌,這樣企業發展才能長久。 而丁峰的話代表了許多配套企業的聲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每年幾百萬的業務,更需要從大企業學到管理經驗和技術。 」 立志掌握自己的命運 對於已具相當規模的中國中小配套企業而言,選擇棲身于大企業的庇護之下,同時也意味著選擇了風險。 由於業務單一,這些企業往往因為大企業的波動而驚恐不已。 「上午松下日本總部下令撤掉這邊的分公司,下午我們就要倒閉,都不用等到明天。 但是如果青島松下業績攀升,要擴建,那我們的機會也就來了。 」丁峰這樣描述與松下的關係。 2000年韓國大宇汽車破產還讓很多人心有餘悸。 僅在韓國,就有402家與其直接合作的企業倒閉,如果加上間接合作企業,近萬家企業受到影響,涉及職工50多萬名,引發了千余家企業連鎖倒閉。 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丁峰很清醒地認識到潛在的危機:「為大企業作配套,僅僅是企業發展初期的選擇,這種方式是我們開始時的救命稻草,但不是包治百病的濟世良方。 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走一條更為獨立的道路才是出路。 」 在世界大企業紛紛來華建廠的熱潮中,存在著諸多商機。 由於本土的中小企業具有成本、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往往會被大企業優先選擇作為合作夥伴。 對中小企業而言,贏利是創業的目的,雙贏是配套的基礎,品牌才是企業的最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