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四大成長「煩惱」 新機制能否拯救創業板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創業板
風風雨雨、坎坷度過兩年,創業板有過紅火、有過落寞。 無論喜與憂,創業板至今存在諸多弊病,這一點無可否認。 平均1.8個交易日上市一隻新股,創業板擴容迅猛;只發不退,A股創業板與海外創業板市場有何異同?整體市盈率從80倍到如今的40倍,是否意味著創業板估值已經見底?針對諸多發人深思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本周展開討論。  煩惱之一  為何創富盛宴成投資者深淵?  如果你投機創業板,你可能輸得很慘;如果你投資創業板,你可能輸得更慘。 創業板是個戰場,但贏的卻不會是投資者。  養肥三方  從2009年10月30日開板之日起,創業板就註定會給他們帶來最直接的財富,那就是創業板公司,截至今年10月31日,271家創業板首發募集資金總額達到了191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約7.07億元。  271只個股中,除了星星科技、精鍛科技、東寶生物、洲明科技等4家公司募集規模未達預期外,其餘均不同程度地實現超募,更有20家公司超募逾10億元,國民技術則以19.65億元超募資金成功登上創業板「超募王」之位。  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夠募集到如此多的金額,保薦商自然功不可沒,作為IPO的主導者,他們也是獲利者之一。 統計資料顯示,參與271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56家券商保薦承銷費、發行費用共計126.9億元,平均每個保薦承銷專案能給券商帶來4683萬元的收入。 其中,平安證券保薦承銷家數最多,為35家,保薦承銷金額17.9億元。  但創業板IPO專案問題不斷,比如習慣性「粉飾」、「過度包裝」的故事已見慣不怪。  創投機構也在創業板IPO分得一杯羹,創業板兩年來PE股權投資總回報達到470億元,平均投資回報達到10倍左右。  坑了兩者  有人吃龍蝦鮑魚,而埋單的是活躍在A股市場上的兩類投資者散戶與基金。  如果沒有趕上好時候,熱衷於打新的投資者要在創業板狠狠摔上一跤。 截至10月31日,還有129只個股股價低於發行價;271只個股超過10%首日便已經破發,中簽即等於「中槍」。  如果投資者因看上創業板高成長性才投資,那可能比打新者更不幸。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71只個股實現上漲的只有69只,下跌個股202只,散戶隨時踩中地雷。 國民技術和堅瑞消防兩只個股跌幅高達64.86%和61.18%,包括泰勝風能、南都電源等10余只個股股價腰斬。  這兩年來,創業板個股可以說害慘了普通投資者。  基金公司也難逃被套命運,即使選擇相對穩妥的紮堆持股,依舊可能勞而無獲。 例如今年上半年基金持股占萬邦達流通股比例達到52.24%,然而從三季度萬邦達走勢來看,這些機構已經悉數被套。 這種悲催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基金集中買入的四方達、永清環保、神州泰岳等。 創業板名副其實成為投資者的「傷心板」。  煩惱之二  2年近300家高速擴容何時休?  時至今日,開板僅兩年的創業板公司已近300家。 創業板如此高速的擴容,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那麼這些問題又是否會得到緩解,高速擴容何時能夠放緩呢?  高速擴容埋「地雷」  2009年10月30日,28家企業幸運的登上了創業板的第一次航行,創業板在歡呼聲中拔錨起航。 自2010年開始,創業板進入了高速擴展時期,兩年的時間,創業板上市公司已高達271只。  截至11月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量的20.15%;總市值8089.30億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67%;流通市值2626.21億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總流通市值的5.44%。 創業板已初具規模。 經濟學家董登新曾預期,未來十年是深圳創業板快速擴容的十年,若按每年至少200家IPO計算,深圳創業板有望在十年後達到2000家上市公司。  創業板在高速擴容同時,也埋下了眾多「地雷」。 雖然上市前高舉「高成長」旗號,但兩年來,能夠給投資者真正帶來高額回報的個股卻鳳毛麟角。 資料顯示,目前271家創業板公司中,上市以來股價上漲的僅50多家。 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兩年以來股價取得正回報的僅8家。  眾多創業板公司上市後業績快速變臉。 資料顯示,在194傢俱有可比資料的創業板公司中,上市後淨利潤增速不及上市前的達七成,其中41家上市當年淨利潤出現負增長,占比兩成。  曾創下22.68倍創業板市盈率新低的金城醫藥上市後的首份定期報告,上半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11.66%。 這份中報距離該股上市尚不足一個月時間。 隨著創業板的高速擴容,業績出現如此快速變臉的個股不在少數,這無疑給投資者埋下了高風險「地雷」。  創業板「大躍進」式的擴容,已為A股帶來巨大的壓力。  高速擴容何時休?  那麼高速擴容何時能夠減緩呢?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肯定了創業板的正面作用,創業板自2009年推出以來,有效地解決了部分高新企業的融資問題,其市場競爭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李大霄指出,創業板現在的發展速度的確過快,而創業板要形成有效的規模也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成長期的陣痛是難免的,高擴容或許還將繼續。  實際上,與納斯達克等海外市場相比,中國的創業板規模相距甚遠,要走的道路還相當漫長。 上海證券分析師錢偉海認為,創業板目前還將繼續壯大規模。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創業板有分化的跡象,部分優質公司表現突出。 新股的破發概率加大,隨著投資者盲目炒新回歸理性,創業板爭相上市的局面或將產生改變。 [page]  煩惱之三  45倍PE估值是高是低?  創業板從亮相那天起,即與「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這三高標籤為伍。 在這兩年時間裡,創業板高估值的情況是否得到了修正?  估值水準受市場修正  自創業板推出以來,滬深股市整體表現如同冬眠。 滬深300指數從創業板誕生那天起,截至11月3日收盤,下跌幅度約為16.97%。 在弱勢的市場環境下,創業板初期的新股發行估值水準不斷攀升的銳氣,被市場環境無情打磨,創業板整體估值水準不斷得到修正。 今年6月29日上市的美辰科技創出18.12倍發行市盈率最低紀錄。  根據深交所提供的資料,2009年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峰值為111.03倍,2010年峰值為106.04倍,2011年峰值則為80.01倍。 兩年來峰值的下降幅度高達27.93%,下滑態勢一目了然。 截至11月3日收盤,創業板指數報收于877.66點,市場平均市盈率僅有45.36倍。  某券商分析師認為:「創業板初期的三高,一個方面是由於市場資源的稀缺性,另一個方面就是當時市場對於創業板所給予的高預期。 過高的預期對市場未來發展往往是不利的。 隨著越來越多新股登陸創業板,估值回歸理性是必然的。 」  「估值是否合理取決於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隨著市場估值水準的不斷修正,創業板的投資與投機機會肯定會增加不少。 但與穩定盈利的大盤藍籌股相比,投資風險是不言自明的。 」某券商策略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業績風險不可忽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拋開最新上市的兩只創業板新股,之前上市的269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今年三季度業績淨利同比增長僅16.58%。 而同期主機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增幅分別為22.08%和17.19%。 創業板的業績增速倒數第一。 更為尷尬的是,269家公司中僅七成實現同比增長,而另外78家公司則出現同比下滑。  上述策略分析師表示 「業績變臉肯定會造成估值的重新修正,創業板本身就具備風險性。 雖然目前創業板直接退市制度還在探索之中,但也是懸在眾多投資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投資者來講,風險不可忽視。 」  「目前多數在國內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並沒有體現出多少高技術的含量。 上市公司行業分佈廣泛,傳統行業占比不在少數。 對於這些公司,又有何高成長性而言。 這些都是隱蔽風險,是定時炸彈,估值只能反映目前市場所處水準,所以看估值的時候更應關注公司風險」。 某私募人士表示。  煩惱之四  引入新機制ETF能否拯救創業板?  創業板兩年帶給投資者悲大過喜,憂大過樂。 近來創業板交投逐漸活躍,而創業板ETF正式推出,或許預示著創業板的投資將迎來新紀元。  ETF推出增加流動性  創業板指數面市初期,也曾引領過一波強勁的上漲。 2010年7月初,創業板連續暴跌後,展開一波反彈行情。 持續的上漲使創業板指數由830點附近瘋狂飆升37%,創出歷史最高位1239.6點。  創業板新股也在2010年年底進入IPO的高峰狀態。 發行價過百元、發行市盈率過百的新股接二連三出現,兩年來,270多家公司登陸創業板,首發募集金額超過1900億元,平均每家首發達7.07億元;超募金額1251億元,超募金額10億元以上的公司就有25家。  好景不長,創業板未能擺脫整個市場的影響,隨後便一蹶不振。 今年10月24日,創業板指數創出歷史新低,最低下探至741.33點。 與最高點相比,10個月的時間,指數跌幅高達26.74%,而同期上證指數跌幅則為18.09%。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成熟投資者可以在創業板ETF推出後,通過一攬子創業板股票申購贖回創業板ETF基金,還可以在場內買入賣出創業板基金份額,在獲得低風險穩定收益的同時,也將有助於提高創業板股票的流動性。  創業板ETF風險更小  多數投資者之所以會關注創業板,也許正是看重其「高科技、高成長」,歸根到底還是要關注創業板個股的成長性和業績水準,東興證券研究員薛文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他進一步指出,要有效地控制風險,就必須尋找有高成長潛質的創業板公司。  上海證券分析師錢偉海指出,創業板已經開始出現分化苗頭,部分優質個股的確能在大跌之下保持持續的抗跌性,這類公司就應該重點去關注,比如匯川技術、富瑞特裝等。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則建議,創業板ETF指數基金更為穩健,買創業板ETF基金,要比買創業板股票風險小很多。  海外創業板發行進退有度  國內的創業板市場還處於「哺育」階段。 只有把問題暴露出來解決掉,創業板市場才會不斷成熟。 借鑒海外成熟的創業板市場,或許對發展國內的創業板市場有説明。  個股高價不高估  國內創業板「三高」發行最終導致高溢價的高價股頻繁出現,如碧水源、沃森生物、國民技術等個股,超過百倍市盈率,又沒有高速增長的業績支撐,到頭來,還是落得個股價暴跌。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其實也有高價股,但是其高價股往往屬於實至名歸。 目前,納斯達克共有上市公司3000家左右。 2009年,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後,納斯達克市場仍站立著11只100美元以上的高價股。  在這11只個股中 ,GOOGLE公司的股價最高,為497美元/股,但是其市盈率僅為34.47倍,換句話說,GOOGLE股價雖高,但市盈率不高。 另外像CME、蘋果公司這樣的高價股,它們的市盈率都在35倍左右,這表明納斯達克的高價股並不是過度投機暴炒上去的,而是真正有業績支撐的高速成長股。  從納斯達克裡面的諸多高價股可以看出,這些個股大多從事高新技術產業,且屬於年輕的新型公司。 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雖然國內創業板的宗旨也是為高新技術產業、有自主創新、尚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提供融資管道,但是從真正上市的公司來看,不少公司所屬行業並非新興產業。 這樣的公司,自然沒有大的向上動力,自然沒有創造的激情。  發行有進有退  兩年過去了,創業板不但沒有退市的公司出現,就連最根本的退市機制也遲遲未能出臺。 業內人士指出,沒有退市制度的創業板市場就像是一個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水池,正是因為沒有退市制度,創業板整體估值錯誤,「三高」不斷出現。  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正式開門營業,首批一次性從場外市場(OTC)轉板到納斯達克的報價股票超過2500只。 1996年底,NASDAQ上市公司數為5556家左右,現在則穩定在3000家左右。  目前,納斯達克每年大約有8%的公司退市,而英國創業板AIM的退市率則高達12%。 或許,只有通過退市制度,才能讓創業板真正市場化,真正實現「流動」。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