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和觀察,我們發現目前的雲計算大都是個人計算的業務模式,針對企業計算我們能看到的就是資料中心(即IaaS/IDC),這也是基於IT資源的一種商業模式。 但是公司資訊化本質上需要解決的是應用複雜度的問題,一種基於應用驅動的雲計算模式。 在說明現在的雲計算不能滿足公司資訊化需求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鼓吹的SaaS/PaaS/IaaS是怎麼黯然失色的。
首先來分析一下概念早于雲計算、大家相對熟悉的SaaS。 目前很多人將SaaS推廣不順利的原因,歸咎于企業不放心把資料放在雲服務商那裡。 但是正如大家先期不放心錢放在銀行而寧願放在枕頭底下一樣,後來也慢慢接受了銀行的保存和處理。 擔心資料安全是一個表面現象,這只是一種不安全的感覺,這個感覺有時並不一定靠的住。 試想一下,如果SaaS解決好了這樣一個安全擔憂的問題,要使SaaS真正在企業內得到廣泛應用,還得解決幾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個要提及的就是個人化問題。 企業應用對個人化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強烈,但沒有擴展能力和個人化定制特性的SaaS服務,對於規模稍大的企業的適用性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第二,雲計算的服務遷移問題。 雲計算的本質是服務計算,服務計算與將軟體作為資產銷售給企業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即服務的延續性和服務遷移問題。 服務怎樣遷移呢?如果今天企業不用這個SaaS服務了,企業的資料怎麼辦?資料是企業的,從法律上來講,企業不擁有SaaS軟體的資產,但SaaS所產生的資料卻是企業的資產,停止SaaS服務之後,如何取回屬於企業的資料資產? 沒有了SaaS應用,這個資料給你也沒有用,你怎麼查詢,怎麼處理?服務的延續和服務遷移使得雲服務商可以增加客戶的黏度,實現使用者鎖定,這對雲服務商是有利的,但限制了使用者選擇的許可權。
第三,雲服務的交互操作問題。 目前為止沒有一家SaaS供應商可以給企業提供所有的業務服務,將來也不會有。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家企業可能需要多個SaaS服務商提供的應用服務,如此看來,雲服務之間的交互操作如何實現,這些雲服務間的集成如何解決?如果我們假設SaaS模式是未來發展趨勢的話,除了SaaS外,還必須有一個「淩駕于」 SaaS服務商之上的運營服務商,提供雲和雲之間互聯的服務或者平臺。 如同網路跟網路之間連接產生的網路叫互聯網(Internet),雲和雲之間要有一個互聯雲(Intercloud)。 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互聯雲技術、概念和解決方案。
因此,由於SaaS還沒有辦法提供大企業所需要的服務,因此大企業使用SaaS的條件還很不成熟。 而中小企業不用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中小企業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機制條件下,他們的生存條件和市場環境很糟糕,還需要時間。
其次,我們來看下PaaS的問題。 現在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往所謂的開放平臺轉型,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到由Google、騰訊等提出的開放雲計算開發平臺,實際上是基於私有架構和麵向個人應用的專用二次開發介面,開發語言是專用的,運行平臺不支援主流的. NET或JAVAEE架構,無法稱之為真正的PaaS,支援企業ERP運行開發更是難以實現。 本質上,他們這些所謂的開放平臺還不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充其量只是一個「放開」的平臺,放開給一些夥伴可以基於其基礎架構去擴展一部分新的應用,而開發一個全新的基於業務流程驅動的企業應用系統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因此,目前所有宣稱的PaaS平臺要支援企業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市場需要真正的開放PaaS平臺。
最後,來看IaaS。 IaaS是我們在雲計算的三種分層模式中,最底層級的一層。 IaaS宣稱可以節省成本,包括節約硬體以及相關的投資成本,省電費、租硬體伺服器(比買要便宜一些),以及不用建機房了。 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就能得到,公司資訊化成本裡面硬體的採購成本和電力的消耗在整個資訊化投資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如下圖所示)。 公司資訊化裡最大的投資是在運維、培訓、管理、服務等方面,而目前IaaS沒有一個解決方案可以説明企業解決這個問題。
在企業的成本構成中,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個方面。 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僅僅盯著可見的那些固有硬體投入等顯性成本上,還要考慮到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一筆並不小的隱性成本。 Gartner的研究成果也標明,CIO利用雲計算降低成本,必須更多的關注資料、應用和整合,而非那些明面上的東西。
綜上所述分析,至少目前來說,雲的三種模式SaaS/PaaS/IaaS在公司資訊化領域還行不通,而不是外界多表現出來的一片欣欣向榮。 雲計算的商業模式要滿足公司資訊化的需求,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落地點。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