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專欄作者Srinivasan 曾斷言:人類正在移民到雲端。
Srinivasan認為,人類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式的服務模式,最突出的表現是,原子世界的很多事物已經比特化,而面對無法比特化的事物,人類也有他們的對付辦法——用比特的方式對待原子事物。
細數我們周遭比特化的事物,諸如圖書、電影、音樂,如今已經造就了無數偉大的公司,而那些無法比特化的事物,最近幾年也誕生了無數潛力無窮的創業公司,他們堅持用比特化的方式(或曰互聯網思維)去改造這些產業, 並令傳統的從業者感到恐懼,一如airbnb顛覆酒店行業或者uber對計程車行業的革命。 airbnb日前融資4.5億,估值達到100億美元,足以顯示資本市場對於這類公司的良好預期。
Lumoid也是這一類公司,由Aarthi Ramamurthy創立于矽谷。 他們所要改變的事情看起來更困難——你大可不必購買新的數碼設備,租用就可以。 儘管這個做法並不新鮮,但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海量資訊的匹配以及巨大的長尾效應,可以有效的實現效益最大化。
目前Lumoid推出的租用服務包括相機和鏡頭配件。 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少則幾百美元多則數千美元。 消費者使用Lumoid的話,每天收取8——18美元。 Lumoid的做法更類似于雲的理念——設備即服務。 隨著互聯網服務尤其是雲服務的普及,使用者使用什麼設備或者誰的設備訪問服務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對使用者來說,你最終要得到的是服務,而設備的存在感應該是越少越好。 對攝影愛好者而言,拍一張照片遠比照顧一台相機更有意義。
Lumoid的目標絕不僅僅局限在相機租賃。 就像亞馬遜最早以書籍作為主陣地,進而延伸成為萬貨商店一樣。 Lumoid也計畫向更多的領域擴展,包括可穿戴設備、遊戲機、3D印表機等等。 目前來看,這些設備有一些共性:價格昂貴,比如單反和3D印表機;使用率不高,或者只有特定使用場景,比如遊戲機或者可穿戴設備。 而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這樣的價格適中,使用率高的設備還不是Lumoid近期所能覆蓋的。
短時間內,人們還無法完全適應租賃設備使用。 但事實上,當一個人擁有三台或三台以上的設備時(比如你有筆記本、平板、手機),他對設備的控制能力會大幅下降,設備的使用價值也大打折扣。 如果我們並非為了使用設備而購買,那租賃這些設備,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心理角度都非常合適。 當然,如果你是數碼設備的收藏者並且不差錢,那麼購買它們會讓你心裡更滿足。
從擁有權到使用權,是互聯網時代帶給人類最大的心智模式轉變。 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裡曾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我將不再「擁有」任何音樂、書籍、電影。 相反,支付了訂閱費或稅款,我就能通過線上伺服器獲取所有的音樂、書籍、電影的直接使用權。 」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用iTunes購買音樂,在kindle商店下載圖書,使用視頻網站觀看電影電視劇。 如果音樂、書籍、電影可以實現比特化生存,那麼數碼設備為什麼不可以呢?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