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全球架構大規模調整之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北京首都體育場向員工吹響了新的號角。
昨日(4月11日),在每年例行的聯想全球誓師大會上,楊元慶首次對外公佈了聯想的PC+戰略,將推出覆蓋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慧電視四大品類的終端產品,通過與樂雲服務的完美融合,實現從傳統PC領域領先廠商到PC+ 領域領先廠商的過渡。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從智慧手機到智慧電視等不同類型的設備,聯想在PC領域的成功經驗將會很難得到輕鬆複製。
效仿蘋果路徑
聯想規劃,將通過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慧電視四大終端全面覆蓋各個市場區隔,同時還推出以樂雲為核心的完整「個人雲」解決方案,將上述「四屏」與樂雲服務融合,完成硬體、軟體、雲端的全面佈局。
楊元慶昨日透露,未來聯想將在中國推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智慧電視三條產品線的全新組合。 其中智慧手機方面,聯想將推出40餘款的樂Phone系列產品,全面涵蓋WCDMA,TD-SCDMA,EVDO三種制式。 此外,聯想還將進軍海外智慧手機市場。 平板電腦領域,今年10月,聯想將率先發佈基於Win8系統的平板電腦。 智慧電視方面,在今年CES上驚豔亮相的ideaTVK91將于5月8日在中國正式上市。
楊元慶表示,聯想的PC+戰略將根據不同市場的業務成熟度分步驟執行。 在中國,聯想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傳統PC領域的領先優勢,提升盈利能力,同時向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新領域發起猛烈進攻。 在中國以外地區,由於聯想的消費業務起步不久,其戰略目標首先是把業務從商用為導向,擴展到消費領域。
種種跡象表明,聯想移動互聯戰略的佈局與蘋果如出一轍,通過Phone、Pad、PC、智慧TV、Cloud的佈局複製蘋果成功之路。
就在此前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聯想就高調發佈首款聯想智慧電視產品K91,被外界認為是聯想試圖在蘋果發佈蘋果TV前所作出的「商業考慮」。
據瞭解,早在2011年年底,業界就傳聞蘋果有望在2012年年底推出智慧電視產品,並且涵蓋多個尺寸,最大為55英寸。 而後,聯想也在其一年一度的移動大會上宣佈將進入智慧電視市場,易觀國際觀察家于斌甚至認為,「深度模仿蘋果已經成為聯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殺手鐧。 」
對於效仿蘋果,楊元慶也絲毫沒有「避諱」。 他認為,未來PC無處不在,柯達的失敗在於沒有順應互聯網及數位化時代的趨勢,而諾基亞、愛立信也因為沒有及時預測到未來的變化而處於相對劣勢,反觀蘋果、三星,卻相當成功。
面臨全產業鏈挑戰
不過業界認為,從智慧手機到智慧電視等不同類型的設備,聯想在PC領域的成功經驗將很難輕鬆得到複製。
楊元慶認為,對於聯想來說,最大的威脅是發展的風險,從PC走到PC+的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要跨過整個新的領域」。 比如聯想在智慧手機和電視方面的品牌亟待建立,這些新領域的管道、生態環境乃至業務模式,都與聯想所熟悉的個人電腦業務不盡相同。
「如果我們只能是做類似iPhone、iPad的產品,我們沒有多少勝算。 」楊元慶表示,所以未來聯想希望在使用者體驗和生態系統上,能夠做到與競爭對手勢均力敵的同時,做出具有自己特色、有突破性的產品。
與蘋果的iCloud收費相比,雖然聯想在雲服務上打出了「免費」牌,但是目前除了蘋果、谷歌之外,惠普、戴爾、三星、HTC也正加快戰略佈局,加入「雲」的行列,這也意味著聯想未來將面臨上述巨頭的激烈競爭。
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對於聯想而言,「雲」搭建並不是問題,真正難的是如何搭建自己的「生態圈」,如何為自己的「雲」安插出更多可以落地、使用的管道。 在他看來,蘋果的雲依託的是龐大的蘋果終端規模,而聯想還在尋求達到一定規模的路上;蘋果在雲服務上是以音樂起家並向遊戲等各種應用拓展,聯想在國內的類似業務面臨來自免費服務的衝擊。
《每日經濟新聞》從開發者那裡瞭解到,目前樂商店的一款普通的遊戲日均下載量只有三位數,而同款產品在蘋果商店的日均下載量則可達5000次。
根據聯想方面提供的資料,聯想樂商店的上架應用數量僅為15600款左右,其中精品應用Phone為439個,Pad為403個,與12820家開發者達成合作,這與蘋果顯然不是一個量級。
而對於聯想所要涉足的智慧電視,IT行業專家梁振鵬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IT行業的管道、技術、消費者需求等,與傳統彩電業完全不同,所以,聯想進入智慧電視,鎩羽而歸的可能性很大。
據瞭解,之前的惠普、戴爾、優派、宏碁、冠捷、清華同方等IT企業進軍電視行業,均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梁振鵬指出,聯想試圖進入智慧電視領域的原因很簡單。 希望打造一個大的「數位3C產業格局」,通過這些3C產品,採取無線互聯方式融合在一起互相交叉使用,達到家電(電視)、IT(PC和平板電腦)、通信(手機)等領域全方面出擊的效果。
「表面看來,這種想法的確是一種看起來比較好的思路。 但是,真正實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梁振鵬表示,電視產業和PC在生產、研發、設計、原材料採購、管道、推廣思路和消費者定位等方面,具有著很大的不同,聯想能否成功還有待考驗。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