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規模的資料中心用於託管網路郵件、搜尋結果、統一通訊或者有償計算和存儲的雲計算已然成為了各大IT領域企業首席資訊官們最為矚目的焦點。 不過關于未來雲計算能否獲得最終認可,並不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技術層面能夠決定的,更能起決定作用的是戰略和經濟因素。
從其中一方面來說,「The Big Switch」的編輯尼克·卡爾也認為,最終全部的計算都會向雲進行遷移,如同上一個世紀時,電能的應用發展趨勢那樣。 如同卡爾所舉例的那樣,早期工業階段時的企業都是通過蒸汽引擎和水車來產生當地語系化機械動力,從而提高生產力的,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傳送帶和齒輪的傳動而形成小範圍區域網路中的動力傳遞。 而當開始進入電力工業的破曉時期時,各企業就開始升級到電力驅動,即我們平時說的發電機——而「向雲遷移」正如同動力從蒸汽形式向超大規模,不受地域限制的,按照使用方式付費的隨需型服務轉移:即電力工業。 卡爾的預測看起來還在發展之中,要知道規模最大的雲服務提供者已經突破了十億美元的規模。
另一方面,不止一個技術行業的專家認為雲是「完全不知所云」的東西,一家備受業界推崇的諮詢公司宣稱,雲的崛起已經達到了預期膨脹的頂峰,而實際接收基礎架構即服務的企業使用者數量要低於預期。 卡爾自己也承認「所有的歷史參照和類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因此企業級雲計算是漸入低調的轉變還是小生境技術? 在今年六月GigaOM Network即將召開的Structure年度大會上,筆者將參加相關研討會,與來自麥肯錫公司的合作夥伴兼著名報告「澄清雲計算的天空」作者Will Forrest, 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首席分析師兼公有雲和私有雲計算專家詹姆斯。 斯坦格;Deloitte Consulting's Center for the Edge的總監和董事長兼世界經濟論壇成員約翰。 黑格爾一起進行深入探討。 我們可能不會都持相同觀點,但是相互探討應該會讓大家得到啟發,因為企業決策和體系架構最終應該以幾個關鍵要素為基礎:
動力和障礙:這些應該包括增強的靈活性和來自隨需的可擴展資源的機動性;通過優化混合解決方案來減少總體成本;通過現有的應用軟體和創新型平臺來加速推向市場的步伐;應用軟體體系架構的局限和需求;安全以及更多。
發展和配置的選擇:解決方案應該從頭開始進行構建;在自己的專用基礎架構上使用預裝的軟體;全部使用雲;外包還是採用幾種相結合的方式。
測算和建模:從財政,風險,法規遵從,使用者經驗和競爭力等方面進行逐一對比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些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是決定成本和折舊資產,遷移費用,邊際成本投資或者用來部署和關聯能耗,製冷,占地空間,管理,行政支出, 認證和培訓以及階段性解決方案的重要角色--新能力的儲備應該採取的措施首先就是挖掘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計算資源,或者說對額外計算能力的需求推動了全新資料中心的籌建--讓情況進一步的複雜化了。
趨勢:企業和雲成本架構之間的不同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競爭強度,規模化經濟,學習曲線以及技術和最佳實踐方式上有所變化。 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規模較大的雲供應商在規模經濟上也具有優勢,但是這些也可能是種錯覺或者缺乏證據支援的,因為同樣的因素--比如說伺服器,存儲,自動化工具,甚至同樣的選擇(比如優化網站)都是同時面向企業和雲供應商的。
需求:多變而不可預期的使用者需求取決於整體經濟的因素以及對供應鏈和配置的影響,會影響到整體性價比的平衡,同時按照每次服務使用來付費的優勢作用也是在需求曲線差異基礎上變化的。
要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尼克·卡爾的預測有可能會實現,因為公有雲能提供非常有吸引力的成本優勢,加強的靈活性,提高使用者經驗和減少風險。 另一方面,在製造,購買,相對平穩的需求和對內部解決方案的偏好之間的服務自動化管理和有限的成本差異都構成了虛擬的,自動的,標準化企業級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