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Inc」雜誌出版了一篇與我的訪談錄,其中我談到:YC 注意到某些創業者的外國口音很濃重,他們的公司業績也很不理想,這兩者是有關系的。 有人會覺得,這聲明不就表明我是個
最近「Inc」雜誌出版了一篇與我的訪談錄,其中我談到:YC 注意到某些創業者的外國口音很濃重,他們的公司業績也很不理想,這兩者是有關系的。
有人會覺得,這聲明不就表明我是個 「排外」的人嘛,甚至種族歧視——在他們看來,我的意思是:說一口外國口音,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但這既非我所言亦非我所信,在矽谷也沒人有這想法。 事實上,許多最成功的創業者都有點口音。
我想要說的是:有些創業者的口音太過濃重,以致于別人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 問題不在於口音所傳達的文化信號,而在於從實用性角度出發,這就不利於與他人溝通,從而影響到該創業者的公司業績。
我曾與某位New York Times的記者探討該話題:
將 YC 旗下的公司按估值排序後,Graham 發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相互關係:「你會在這個名單的最底部,發現那些公司的 CEO 們都帶有濃重的口音。 有多靠後呢? 差不多百名開外了。 」 我請他對此做更多解釋,他裝出一口俄國口音(聽上去就像邪惡的蘇維埃忠犬):「你一開口,別人就覺得你來自俄國,這不打緊,只要他們聽得懂你在說什麼就行了。 」
我們都同意口音本身不是問題,對麼? 問題在於別人因為口音聽不懂你的話。
我們已經發現很多證據,它們都能說明:如果創始人的口音濃重到一定程度,就會不利於企業發展。 雖然我們還沒完全搞明白,但我個人至少很肯定:這問題可不只是投資人聽不懂你的展示日(Demo Day)講演那麼簡單——這個講演好歹只有2分30秒,非常短,你強行記住每個詞的念法就好了,我們遇到不少創始人都是這麼做的。
交談才真是個難題——這也是我在全職諮詢工作中的親身體會。 在這項工作中,我會和創業者們談論許多微妙的話題。 (即便能通過電話溝通,效果也會打折扣。 這也正是YC建議所孵化的創業公司搬到矽谷的原因。 )我的體會是:在與英語能力欠妥的創業者們溝通時,很難深入,交流很不理想。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往往會告誡他們:他們將要打交道的人裡,絕大多數不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心力,來理解他們究竟在說什麼。
創始人們總得幹銷售的活,不僅面向客戶,也面向現在和潛在的雇員、合夥人、投資者、媒體。 鑒於好的創業點子和壞的點子惟一線之隔,如果因為口音產生誤解,是非常不妙的。 你作為創始人需要接觸許多人,一開始時他們不是對你產生質疑,就是漠不關心——他們還無法意識到你的公司將會獲得巨大的發展——在他們眼裡,你和 「路人甲」 沒什麼不同。 這些人可是不會花心力對你做深入瞭解的,你也不要奢望會發生奇跡。
我曾想過,乾脆就讓這關於口音的討論消停吧,但我忽然想起自己為何會在訪談中表達出那樣的觀點,這是因為我希望説明這樣的創業者。 (在訪談中我就是這麼說的,不過這段被剪掉了。 )在此,我希望向創始人們,以及那些曲解我所說的話的 「危險人士」 傳達一個重要訊息:這樣會誤導創始人,也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意。
許多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在中歐舉辦的創業專案,那時我和一位女士有過交談。 她問我她們公司要怎樣做才能説明其他人申請YC的孵化機會,我當時覺得:她想讓我分享怎樣才能教授有關創業公司的內容,但正如我在別處寫到的那樣,瞭解創業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創業﹝請參看本系列 之如何獲得創業idea﹞。 我那時給的建議是:對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說一口好英語。 一直以來,我個人不是很在意某些人的妄加指責,畢竟那些從異國遠道而至矽谷的創始人們是知我心意的:有口音沒關係,別人聽的明白就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