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美漂華人創業者:不地氣不融入 夾縫中生存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美漂 華人創業者

矽谷不僅是谷歌、蘋果等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994.html">科技巨頭調兵遣將的主陣地,更是眾多創業公司(start-up)成長的搖籃。 在這裡,一個初創公司不僅可以招聘到最頂尖的工程師,更可以利用矽谷從社區到孵化器,到培訓再到投融資基金,等一系列的創業配套設施與完整的生態體系。 而在矽谷眾多的start-up創業者中,一直不乏華人的身影,這些華人創業者大多是70-80後,從學歷到資歷都相當優秀,他們奮鬥至中年或主動或被動地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這看起來是那麼渾然天成的優勢,而這些在美的華人創業者在異國他鄉創業境遇如何? 他們遭遇了怎樣的問題又該如何面對與解決? 為此,鈦媒體特邀矽谷F50創投以及矽谷企業家社區創始人David Cao,來聊一聊矽谷投資人眼中的華人創業者:

創業起點,從「海歸中國」到「回流美國」

「近些年,我越來越觀察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關第一代華人移民在美國的創業,我將他們稱之為‘夾縫中的創業者’,即這些初創公司往往在中國市場打不過中國人,而在美國市場打不過美國人。 」David Cao第一次跟我說這話的時候,我還是頗有些吃驚的,不由得多問了下去。

首先有必要定義一下「在美華人創業者」這一典型群體。 這裡特指70-80後為主體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創業者,這些人往往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本科畢業後才來到美國,獲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後進入矽谷著名IT公司就職,在解決了綠卡問題以及積累了足夠的專業技術知識之後卻遭遇了職場天花板, 這時候,年近中年的他們有一部分人會選擇接受現狀、享受生活,而另一部分人則不甘平庸,於是紛紛辭職創業。

既然創業就牽涉到地點選擇問題。 事實上,從2008年至今,在美華人在創業地點選擇上經歷了從「回國潮」到「返流美國」的一系列變化。

「2008年到2012年,當時提到創業,幾乎所有的在美華人創業者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回國創業,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當時很多中國二線城市都來到美國進行招商,比如蘇州在矽谷舉辦了創業大賽, 給予獲獎專案50-20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經費支援和配套扶持政策;還有國內很多大公司也不遺餘力地來美招聘人才;另外國內資本方面也紛紛伸出橄欖枝,這一系列的原因都導致當時的創業者以回國創業為主,」David Cao表示,「 但結果表示,雖然每一個園區都有幾個代表性企業,但整體看來成功率還是較低的。 」

而從2013年至今,在美華人創業者開始逐步「返流美國」。 「四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一結果,首先,國內日益嚴重的霧霾等生活環境的惡化讓想回國的在美華人望而卻步;其次,2013年開始,中國資本的海外輸出不斷加速,IDG、紅杉等眾多中國本土的資本機構紛紛直接來到美國進行佈局;再次, 國內創業者市場競爭日益激化;第四,近年來矽谷市場環境比較好,上市收購等神話不斷上演,這眾多的原因造成目前有創業想法的華人選擇就地在美國進行創業。 」David Cao表示。

矽谷投資者看華人創業團隊:不地氣,不融入

可以看到,第一代華人在美國進行創業時,創業條件其實是相當好的。 首先,創業者自身條件較好,如上所述,他們畢業于名校,在業界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以及人脈積累,並且沒有了綠卡和經濟的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創業。 其次,華人創業往往可以很快地得到相關各種華人資源的支援。

「在眾多的外國裔創業者中,可以說華人的創業環境是相對較好的,依據官方和非官方最新資料,華人在美國的人口比例大約占2.2%,而另據估算,在高科技產業中,華人人口比例達10%,尤其在矽谷,華人的身影可謂隨處可見。

這10%的比例造就了一個華人創業者可以在矽谷很容易地找到各種華人資源,從華人合作夥伴,到華人社區,到華人孵化器,到華人培訓機構,到華人投融資機構,在創業初期,迅速地得到交流最為順暢的華人團體的支援當然是一件好事情。

但正可謂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劣勢,這也意味著華人創業者的社交圈將會進一步封閉在中國人的圈子內,從而更加遠離美國本土市場。 」David Cao向鈦媒體表示。

事實上,只需稍微對比一下,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比如,在矽谷,一個歐洲裔或者日本、韓國裔碼農如果想創業,由於周圍同一國籍的人實在太少,不足以形成一個小的生態圈,於是他們只能被迫融入美國人的社交圈,同一情況的還有臺灣人,在矽谷,臺灣人也相對不成規模, 所以典型的臺灣創業者也會被迫融入美國主流的社交圈子。

「融入美國主流社交圈對於做美國市場的創業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說華人創業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因為10%的人口體量足以形成華人創業生態圈,但卻不足以強大到影響美國主流消費價值觀,那麼在美創業的華人如果不能走出社交的舒適圈 ,融入美國基因,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國消費者的需求,那麼其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就不可能在美國市場成功。 」David Cao表示。

「目前,我所看到的很多在美華人創業團隊,核心成員都是中國人,所用的投資人以及合作機構也都是中國人,那麼可以想像,這樣過於中國化的團隊很難真正理解美國本土市場需求,這種團隊在矽谷很普遍,但從投資者角度, 我是不會考慮對這種成功率極低的團隊的。 」David Cao向鈦媒體坦言。

如前所述,在美創業者在「接美國地氣」方面表現的並不盡如人意。 不僅如此,其在「接中國地氣」,以及「橋接中美兩地資源」這兩種商業模式上也表現不佳。

進軍中國市場打不過中國人,開拓美國市場卻打不過美國人——眾多在美第一代華人創業者陷入到了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

David Cao向鈦媒體總結了在美華人創業的三個方向及局限性。 他表示,從公司面對的市場來劃分,在美華人創業公司主要有三個方向:

首先是做美國市場生意的。 如前所說,這些人往往還是中國人思維主導,在美國打不過美國創業者;

其次是做中國市場生意的。 由於主要創業團隊在美國,天高皇帝遠,這種企業除非在技術上絕對領先,否則一旦牽涉到要在中國組建銷售以及BD團隊,由於核心管理團隊遠離中國,也很難在中國成功落地,我就知道有一家創始人是斯坦福畢業的創業企業是做環境監測的, 雖然其技術非常領先,但也是最後將公司搬到了中國才最終成功打開市場的;

第三是做中美之間生意的,這種商業模式乍一聽上去很新穎,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既有的資料證明可以被做大,資本機構也不會投資,事實上,多年的行業經驗表明,這種中美之間的橋接生意,只適合於大公司作為拓展性的業務,而不適合于創業公司, 因為僅依靠投資人的投融資很難將體量做大。 」

未來只能清楚定位目標市場,然後「融入融入再融入」

對於上述在美華人創業者所遇到的問題,David Cao表示,根本解決之道是走出舒適區,堅持當地語系化。

「對於做中國市場生意的創業公司,我的建議是部分甚至全部的核心管理團隊成員都要回到中國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接中國的地氣;而對於做美國市場生意的創業團隊,我建議創始人將團隊融入美國基因,選擇一個美國人作為合夥人, 並且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投資人以及合作夥伴也要選擇美國人。 」David Cao表示。

David Cao進一步解釋表示,選擇美國人作為合夥人和作為員工有著天壤之別,「員工沒有決策權,而合夥人有,所以中國創業團隊美國化的一大關鍵就是選用一個美國人作為合夥人, 要最大化地融入美國基因才能保證整個團隊以及隨後的產品與服務可以真正迎合美國主流市場」。

「當然,我知道說服一個美國人加入中國公司並不容易,但這就像‘找物件’一樣,很難但是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David Cao表示。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