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小企業板,還是創業板,我們都在做準備。 何時上市、在哪個板塊上市,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碧水源」)副總經理何願平說。
這家註冊于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高科技企業,以污水處理和資源化應用為主業。 在創業板推出前後,早已被輿論鎖定為有望第一批登陸的企業之一。 去年4月,碧水源曾作為籌備創業板的公司之一被深交所約見。 不過,何願平及其所在的碧水源更願意低調一些。 何說,公司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業務上。
碧水源成立于2001年,由留學歸國的文劍平發起創立。 當時已在澳大利亞博士畢業的他,決定回國創業。 在澳大利亞求學期間,文劍平選擇的是市政工程水資源管理專業。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期間,他作為志願者參與其中,悉尼奧運會當時採用的是MBR技術處理污水,讓他深受啟發。
MBR,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核心技術,正是這個聽上去很拗口的東西日後成了碧水源的立身之本。 文劍平畢業回國後先與清華大學開展合作,研製開發MBR的關鍵技術。 最終,碧水源自主開發出核心產品膜組器。
相比較研發進展的順利,碧水源創業初期的最大困難來自于MBR技術的市場推廣。 以一個處理能力10000噸/天的工程為例,傳統廢水處理工程的建設成本為每噸1500-2500元,而採用MBR技術則需要每噸2000-3000元。 在此情況下,碧水源只好先推示範專案,再收錢。 即便是到2003年中標當時公司業務的第一大單——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時,碧水源也是採取低價策略中標,賠本賺名聲。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碧水源已經過了創業風險期,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 何願平介紹,2005年碧水源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連續三年銷售收入翻番;2006銷售額達1.6億;2007年3億元。 同期的淨利潤分別是2005年440萬元,2006年3600萬元,2007年7000萬元。
業績有起色的同時,碧水源開始為登陸資本市場做準備。 何願平說,碧水源也曾考慮過海外上市,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國內資本市場,畢竟公司的主業還在國內。
受文劍平之邀、2004年加入碧水源的何願平,為公司所做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融資。 他回憶說,包括IDG、高盛、西門子、紅杉、凱雷在內的20多家風險投資商都向碧水源表達了投資願望,最終碧水源于2006年接受了兩家中國公司——上海鑫聯創業投資管理公司(簡稱「鑫聯創業」)和雲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簡稱「 雲南信託」)各2000萬元的投資。
被視為碧水源籌備國內上市的關鍵性一步——公司股改,是在2007年6月進行的。 如今,碧水源的股權由7大股東持有,除了鑫聯創業、雲南信託各持有7.5%的股權外,其他為包括文劍平、何願平在內的5位高管成員管理層持股。 何願平曾表示,一旦碧水源完成上市,公司內部將實行員工期權激勵計畫。
做投資出身的何願平,深知資本市場對公司發展的重要。 何願平估計,中國水處理市場的規模接近2000億元,即便是已佔據北京近七成水處理市場份額的碧水源,也還只是國內水處理市場中的滄海一粟。 上市,除了融資,還能擴大品牌效應,規範公司運作。 「有了更多的公眾認可度,更便於開展業務,也便於招攬人才。 」何願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