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風光創業板遭遇現實滑鐵盧 業績慘澹質疑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業績
滑鐵盧
創業板
昔日
在資料面前,曾經「高調」的創業板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 距離創業板企業中報發佈完畢已逾一月,絕大部分的企業處於「沉默」中。 截至今年8月30日,在創業板上市的113家企業中,可比較企業94家,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率為22.7%,除了兩成多企業業績負增長外,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幅超過50%的僅17家,占比不足兩成。 綜合評估後不難得出,創業板企業的淨利潤增長表現不僅大幅落後于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新三板)企業(增長75%),也跑輸給主機板(增長41.17%)以及中小板企業(增長45.5%)。 昔日風光無限的高成長在現實面前遭遇了滑鐵盧,慘澹的業績表現,讓人們對創業板的成長性也產生了明顯的質疑。 看空 當前的表現與創業板的高估值有明顯反差。 「目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65.93倍,距去年末出現的110.74倍的最高值幾乎「腰斬」。 」他表示。 此外,「現下創業板新股的發行市盈率呈下跌態勢,破發創業板個股已超過四分之一。 」 高原資本合夥人塗鴻川向記者分析,較之主機板以及中小板趨於穩定的業績表現,資本市場對於創業板企業的青睞主要緣于其本身企業的潛力。 他指出,一般資本市場對於主機板企業的增長期待在15%左右,中小企業則為20%-30%,而創業板企業增長速度則在50%。 「當創業板的真實成長無法達到市場的預期時,就容易急速產生落差。 」他指出。 不過,達晨創投執行總裁肖冰認為,目前創業板的業績表現尚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向記者強調,創業板上市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保持高速增長。 「有時要看得更長遠一些。 」他指出。 不過,肖冰也補充表示,並不排除有部分創業板企業的業績回落是由於團隊、經營或是市場波動等客觀環境變動所留下的「致命傷」。 對此,趙為鵬表示,行業、季節以及財務因素,都會影響業績。 他舉例說,比如今年7月8日上市的國聯水產,其中期財報顯示虧損。 「企業屬於農業領域,鑒於異常天氣和季節性因素,就會使其產品銷量降低,產生虧損。 」 與此同時,在他看來,今年上半年財報亮麗的超圖軟體以及國民技術也並非就是創業板的「高材生」。 「超圖軟體是因為獲得了國家「863」專案資助和一些研發經費,國民技術也存在一定的政府補助,業績增長並不完全歸功於企業主要業務的發展。 」他說,「同樣,對於虧損企業而言,政府補貼同比減少也是致虧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 趙為鵬也強調,不排除當初部分企業為了上市,在IPO前「做」業績,使得去年財務資料有水分的可能性存在,而上市後被逐漸「擠幹水分」的這些企業就容易原形畢露。 [page] 回歸 在趙為鵬看來,高市盈率對於VC/PE機構而言是雙刃劍,在獲得超高回報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推高了創投投資專案時的成本。 曾有投資人私下向記者抱怨,不少定位於將來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都把創業板的市值作為其現在引入投資機構的價格參考值。 「過高的市場估值和發行市盈率會促使股權投資前移,向孵化基金、天使基金、風投基金方向走,因為這些投資市場相對比較理性。 」趙為鵬分析, 同時,他也指出,目前創業板市場創立初期的高市盈率並非個別現象,理性回歸過程在美國NASDAQ市場和英國AIM等發達的二板市場都發生過。 「隨著市盈率估值水分被逐漸擠出,二級市場逐步回歸理性,會促使一級市場的創投和私募陣營的投資思路產生調整。 」 然而,眼前等待創業板的考驗可能還不僅于此,即將到來的創業板滿歲背後的股權解禁,對於股東們將是另一重不小的考驗。 然而,真正的考驗可能會從今年11月1日開始,首批打包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的12.22億股原始股解禁上市開始。 屆時或許以股東身份涉足其中的投資機構們的態度將成為一個風向標。 作為上市企業股東方的56家創投機構、5家私募機構以及3家券商,究竟該何去何從?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90家創業板企業中有51家被VC/PE投資,比例高達56.7%。 這51家企業共吸引了64家VC/PE的98次投資,投資總額為16.46億元,平均每家VC/PE支援創業板公司曾獲兩次的投資。 有一家創投機構的合夥人向記者坦言,鎖定期滿後,如果在企業持有的股份較少,會考慮很快退出,而持股比例稍高的企業則會掌握節奏,有計劃地分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