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微軟
谷歌
創業板市場
中小企業板
市場人士
微軟只有一個 楊宇東 10月的A股市場,人們最關注的無疑是即將呱呱墜地的創業板。 先跳出當下對創業板紛紛擾擾的爭議,回首創業板的籌備歷程,就令人感慨世事變幻之無常。 早在10年前,創業板就已在監管部門醞釀之中:1999年1月,深交所向證監會呈送《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進行成長板市場的方案研究的立項報告》;2000年4月,證監會向國務院報送《 關於支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設立二板市場有關問題的請示》。 其間,我作為一家證券報的代表,還參加了證監會組織的創業板宣傳籌備會議。 當時在網路股熱潮的刺激之下,市場熱情高漲,2000年10月,深市毅然停發新股,籌備創業板。 誰曾想,隨著海外股市網路泡沫的迅速破滅,兼之中國主機板一大堆積重難返的歷史遺留問題有待解決,創業板被無限期擱置。 深交所受此牽連,苦熬4年,有關部門為深交所生計考慮,在新股停發4年之後,搞出了一個四不像的中小板,說是創業板的變種,實質與滬市主機板無本質區別,當年的創業板衝動後遺症總算有了一個階段性的了結。 這麼算來,創業板也可謂是「懷胎十年」了,如今終於能夠降臨人世,無論其未來發展軌跡如何,從市場建設的角度,從市場功能完善的角度而言,總歸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很多觀察者在網路經濟泡沫破滅之後都說,幸好中國的創業板當時沒有推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我倒是覺得此事不好說,按照中國經濟的活力和企業家的創造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並不能等同于中國無法產生一大批成功的創業型企業,其實,在隨後的幾年中,先後有像阿裡巴巴、百度、分眾等諸多中國創業企業在海外上市, 來自海外資本市場的融資則説明它們最終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業神話。 我對於中國創業板沒能「早產」的慶倖在於——當主機板還深陷於「先治病還是先救命」並幾近于崩盤的絕境時,當股市還被當作一個純粹的圈錢機器時,再好的創意和設想也會被這種機制所導致的黑洞吞噬。 即便在股改完成之後的今天,我對創業板命運的擔憂依然不是其中一些創業企業的存續能力,依然不是擔心中國的創業板出不了微軟,而是在缺乏制約和懲戒機制下的運動式的圈錢風潮。 中國股市的「主機板病」似乎已經流傳到了創業板,比如清一色的高發行市盈率,儘管納斯達克市盈率也是高於紐交所股票的一倍,但成功的創業板市場也只有納斯達克一個,並不能因此要求我們的創業板在圈錢能力上看齊納斯達克, 所以最近券商關於創業板的投資建議也幾乎是清一色的「打新不要炒新」。 不炒等於不認可創業板公司的投資價值,但又希望通過打新來投機一把,持股時間可能不超過一分鐘,上市就拋,這麼一種奇怪的邏輯其實是對於早期幾批創業板公司高市盈率IPO的現實選擇。 有關部門一直在強調創業板市場的風險問題,在比較成熟的主機板市場,減少行政干預,由市場決定發行價位等級,這是合理的。 但在這麼一個初創的市場,不能過度強調市場化,還是應該利用視窗指導適當降低一些發行市盈率,其實這是降低風險的最直接手段,也有利於創業板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另據有關機構統計,如果按發行價上限估算,首批10家創業板公司合計募集資金額將高達77.13億元,足足較此前預計募資額的28.15億元多出173.98%。 有市場人士擔心,那些本來準備上中小企業板的公司,都會改上創業板,因為創業板門檻低,融資高。 如此一來,創業板圈錢壓力將加大。 為其保薦的投行也因此受到故意抬高發行價以賺取更多發行費用的質疑。 還有就是前幾批創業板公司的光鮮並不能代表未來的創業板品質,從見諸媒體的近百家申報上市企業來看,一大批企業顯然不應該成為創業板公司,比如有1992年就成立的薯類加工企業,1996年就成立的養雞場, 1994年就成立的味精生產企業,1994年就建成的旅遊景點,甚至有1971年設立的水錶生產企業...... 都是如此的傳統產業,而且創業了十幾年、幾十年,還在創業。 我們的投行,我們的企業,是不是在一起忽悠我們的創業板市場投資者呢? 這麼羅列一些對創業板市場的擔憂,可能屬於雞蛋裡挑骨頭,但也應該算是配合監管部門的風險教育。 中國的創業板一定會孵化出中國的微軟,中國的谷歌,但創業板首先是個高風險的市場,投資者還是要通過認真的基本面研究來捕捉機會,控制風險,因為即便在擁有5000余家上市公司的納斯達克,微軟只有一個,谷歌也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