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產業解釋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產業
雲計算在引領產業向著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方向演進,在向生活領域複歸,雲計算解放的將是原來被邊緣化的個人,他們從各個分散式運算的節點上一起發力,將導致新世界及其意義的湧現和生成。 雲計算的產業解釋,在這裡不是指把雲計算本身當作一個產業來解釋,這是資訊產業分析的視角;而是指雲計算作為一種發展產業的方式,對產業的影響,這是產業經濟的視角。 具體來說,本文要解釋的是,雲計算對於服務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 什麼叫發展產業的方式,或產業發展方式?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工業的發展,在歷史上有個明顯的分界,之前是小作坊式的生產,之後是大機器生產。 二者的分水嶺,就是機器體系的出現。 原來發展產業的方式,是赤手空拳發展,是簡單再生產;後來發展產業的方式,是借助機器發展,是擴大再生產。 雲計算相當於服務業的「工廠」化 雲計算作為一種借助知識工具體系的產業發展方式,相當於在服務業的層面,把歷史重演了一遍。 以前的服務業,是赤手空拳的服務業,是服務業的簡單再生產;以後的服務業,是借助知識機器發展,是擴大再生產。 如果說,工業資本主義的中心是製造業,資訊資本主義的中心則是服務業。 二者在發展方式從小生產到大生產轉變上,有許多十分相似的地方。 製造業從小生產向大生產轉變,借助的機器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機場(俗稱鐵公雞),還有水、電、氣;二是廠房;三是設備。 服務業從小生產向大生產轉變,借助的機器體系,同樣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訊基礎設施,如IaaS中的I。 有人稱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好比資訊時代的水、電、氣,這個比喻是恰當的。 二是平臺,如PaaS中的P,它相當於製造業的廠房。 三是軟體,如SaaS中的S,它相當於製造業的設備。 雲計算是資料化的服務機制 不同在於,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廠房」(平臺)、「設備」(軟體),都是資料意義上的,而不象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廠房和設備,是實體意義上的。 通過雲計算,計算資源可以象水電氣那樣提供。 例如,雲快線科技 (CloudEx Inc)通過引入雲計算的技術,對傳統的資料中心進行改造,實現從過去的物理資源到虛擬資源的升級,成為雲計算基礎架構服務提供者。 通過雲計算,服務也可以象工廠那樣提供。 例如,把計算資源作為一種服務,以平臺形式提供給開發者,讓開發者能快速擁有大量、穩定的計算或存儲資源(這相當於傳統經濟中的初始固定投入),使使用者專注于應用。 象這樣的平臺有Google App Engine、Amazon 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等。 通過雲計算,服務還可以象設備那樣,隨時調用。 例如,過去人們一直把CRM當軟體賣,但Salesforce.com則把客戶關係管理,當作服務提供。 現代服務業不能脫離計算工具體系而發展 現代服務業,不要基礎設施、平臺和軟體的説明行不行呢,會怎麼樣呢? 以營業廳為例,以往的營業廳主要是人力提供服務,一些行業,如電信業,服務品質的好壞,實際上比的是人多人少。 人多就可以多接電話,多提供服務,減少投訴。 人少,就只好降低服務品質。 比如我最近到世紀金源附近一個加油站的郵政儲蓄ATM上取錢,機器壞了,卡刷了,1000元的收據出來了,錢卻不出來。 打服務電話,經過無數「...... 請撥1」「...... 請撥2」之後,就是無法接入人工服務。 接自動服務,連報上身份證號碼,機器都說錯。 最後只能認倒楣。 這樣的服務,怎麼能令人滿意呢? 天雲科技推出了一種綠色營業廳,以瘦終端(Thin Client)代替營業廳傳統個人電腦,通過雲計算的虛擬化技術,將各種應用作為集中服務按需交付,實現了營業廳與後臺BOSS系統連接提供服務的轉型。 雲計算使服務業生產方式向個人化轉變 由於生產力工具不同,生產關係不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以往的服務業,提供的主要是標準的服務。 服務標準對每位顧客都適用,且不區分每位顧客。 這就難以滿足顧客個人化的需求,難以在創造體驗價值方面有所作為。 雲計算則為個人化的服務,提供了條件。 例如亞馬遜Cloud Drive為每位使用者免費提供5GB的存儲容量,使用者可上傳自己的照片、音樂、視頻、文檔或者其它檔。 只要購買一張專輯,亞馬遜就會免費提供為期一年的20GB空間。 通過亞馬遜音樂商店購買的音樂會直接保存在雲端, 通過基於雲計算平臺的Cloud Player(雲播放機),使用者可以訪問專屬自己的上傳音樂。 服務業實現個人化的一個難點,是難以針對個人進行資料採礦服務。 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支付、定位、郵件等資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存儲和計算都會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而「騰雲天易」海量資訊分析系統,擁有出眾的資料處理能力,特別針對非結構化及半結構化資料設計,支援TB甚至TP級別的資料處理及存儲,可以説明使用者進行資料採礦、整理、分析,並最終轉化成為可支援決策的資訊。 雲計算是世界範圍的現代化升級運動 看到一些廠商特別宣導雲計算,有的人心理不平衡,覺得認同雲計算,就是跟著廠商跑。 不可否認,廠商推雲計算,有其主觀動機。 但放在歷史中看,重要的是辨別在人的主觀動機後面,有沒有客觀趨勢在支撐和推動。 如果這是確實的話,我們可以倒過來理解,廠商不過是實現歷史目的的工具而已。 雲計算就是這樣。 那些走在生產力前沿的人,只不過更早看出歷史趨勢而已。 我個人認為,雲計算具有歷史內涵,而不是短期炒作。 屬於炒作的,只不過雲計算一些表面的東西,不能因為表面現象而忽略其實質內容。 從現代化升級角度看,雲計算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從基礎設施定位看,中國與國際間出現現代化距離拉大的危險先兆。 標誌是:中國基礎設施的著眼點,定位在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等第二次浪潮標誌物上;而美國基礎設施的著眼點,卻定位在資料基礎設施等第三次浪潮標誌物上。 中國寬頻基礎設施與國外差距不僅沒縮小,反而在拉大。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成本,是美國的4倍。 二是從服務業定位看,中國十二五期間服務業仍然停留在基於實體的服務業,而國際社會已轉向了基於雲計算的服務業。 美國已確立了雲優先(Cloud First)的戰略及聯邦「25點計畫」,推動新一輪改革浪潮,帶動整個美國的現代化升級。 三是從城市化定位看,中國在大建特建物理城市的同時,世界正在轉向卡斯特意義上的資訊化城市。 雲計算推動人們從做有價值的事,轉向做有意義的事 我在最近的演講中,多次談到,雲計算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它推動人們從做有價值的事,轉向做有意義的事。 在整個工業化期間,人們做事的最終標準,是看有沒有價值。 有價值的事,就值得做;沒有價值的事,就不去做。 但這裡的價值,都是與錢、與GDP對應的,其特點是同質化、標準化。 例如,一塊錢的價值量,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 但是,有價值的,不等於有意義的。 例如,有錢不等於快樂。 價值相對每個人都一樣,但意義相對每個人卻不同。 意義是個人化的價值。 雲計算通過從生產力上區分共性價值(在雲)與個性價值(在端),通過分享前者,增進後者,在歷史上第一次使個人化價值,成為經濟合算的。 它必然帶來生產關係的深刻變化,使作為網路結點的個體的地位上升,使開放分享成為新制度設計的重心。 這些力量經過反復碰撞、融合,最終將匯合成一股歷史潮流,將人類引導到對意義的專注上來。 從這個角度再看產業問題,我們會忽然意識到,雲計算在引領產業向著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方向演進,在向生活領域複歸,雲計算解放的將是原來被邊緣化的個人,他們從各個分散式運算的節點上一起發力,將導致新世界及其意義的湧現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