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雲網獨家報導 6月29日,「資訊時代中國經濟向何處去」學術沙龍在京舉行,此次沙龍活動由中國資訊經濟學會與資訊社會50人論壇聯合舉辦,探討的主題為「資訊時代的城市化」。 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楊子健、國家資訊中心研究部主任張新紅出席本次會議,並分別作了題為ICT與小城市發展、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義與探索以及智慧城市的報告。 出席本次沙龍活動的還有經濟學家何偉教授、數量經濟學和資訊經濟學創始人烏家培教授以及商務印書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經濟學家週刊、人民大學、開達經濟學家諮詢中心、工信部電子研究所、重慶郵電大學、 國家資訊中心以及北京雲基地等單位的專家和學者,各方圍繞資訊時代的城市化發展問題,各抒己見,彙聚共識。
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認為,城市演進史中,「城」與「市」起初是分開的,兩者結合應該在農業社會發展之後,智慧城市則是資訊網路高度發展的結果,資訊化手段可以用來重構社會形態。 而要實現未來所追求的田園城市、森林城市、草原城市等,就必須發展資訊化,在物流、資訊流等方面作突破,讓城市適度分散、農村適度集中。 工業化使農業產業化,必然要求城鎮化,客觀要求城市小型化、城鄉融合,新型城鎮化將使城市變得高效、便捷和集約。 要實現智慧城市,在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的時代,我們只能走城市化與資訊化融合發展的新型道路,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的革新和發展,加速了資訊化發展進程,將推動智慧城市的快速實現。
對於當前資訊化城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相關專家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國家資訊中心研究部主任張新紅圖解了當前城市困境,並例舉了涉及城市現狀的網路民意表達問題,從資訊化城市的概念演變、基本特徵以及外在表現等方面,闡述了如何認識資訊化城市,並從八方面綜合分析了如何建設資訊化城市,包括按規律建設 、把握現狀、確定位置、找准任務、化解矛盾、選好策略、加強保障以及小心陷阱等。 他認為,城市的承載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採用不同的方法,最終才能實現讓人們生活變得更美好,這一基本理念不能改變。
關於城市化與城鎮化的問題,烏家培教授認同大城市不宜太多,適宜發展小城鎮的觀點。 他認為,城鎮化不能只追求數位,應腳踏實地把原來老城市改造好,新城市建設好;政府主導型的城市化道路需要考慮農民的利益,這樣才能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相對於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農民自主型城鎮模式也應該鼓勵, 政府應提供相應支援。 資訊化、智慧城市的發展要求,更是要有利於解決城市現存的問題。
何偉教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拉動內需的範疇,闡述了加大力度支援小城鎮發展的必要。 他表示,從工業社會實現向智慧社會、資訊社會過渡,需要走一條資訊網路和綠化再生資源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韓小明教授認為,居住功能是不是能夠成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我們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 在工業城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佈局,如果人為調整為居住型佈局,會存在可行性問題,只有將城市主要功能理清之後,才能進一步談及城市改造。 從系統論的角度講,文化的滯後影響比經濟更強大,因此,基於現實基礎的總體規劃很重要。
專家們從憂患意識出發,對於城市資訊化或者智慧化的發展方向,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看法。 他們認為,資訊化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要使城市客體具有智慧功能,不僅僅要靠技術,需要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能源等因素,應該統籌安排城市的規劃和佈局;城市化改造是一種實體改造,最終落即時要考慮現實,符合客觀規律 ;城市發展應該考慮經濟成本和路徑依賴,不能人為安排。
「資訊技術的傻瓜化讓誰都能用,但是資訊技術本身如果變成解決推動問題發展的東西,不是人人都能用,傻瓜化是解決不了的。 」韓小明教授說。 正因如此,發展智慧城市的構想被提上了日程。 從這一點上來講,它也為雲計算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提供了更高要求和新的契機。 北京雲基地首席顧問、雲華時代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昕,從智慧城市的技術建設角度,對國內雲計算發展現狀和佈局作了簡要介紹,他指出,雲基地可以提供解決計算技術和存儲技術方案,但要解決現實操作中存在的能源、社會以及經濟等問題 ,需要各領域專家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