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創業的困惑 中國電信設立創業基金是鬧劇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基金
中國電信
鬧劇
即使以最大的善意認為這是中國電信在改革要求迫在眉睫的當下給出的對於發展產業專案的最好答卷,亦即通過挖掘員工的力量為企業專案的擴大帶來新的活力,但不得不說的是,這個如意算盤實在是打錯了。 中國電信傳出消息將投放兩個億的資金鼓勵員工進行自創業活動,消息一出,一片譁然。 打開網上的新聞評論,線民討論也非常熱烈,但普遍觀點是都不看好。 很多人質疑資金的最終去向,但我們仍願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測這一用意是為了電信改革做一些努力,即使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但仍可以為電信的改革起到一定推進作用。 記者在第一時間向電信的新聞宣傳處打去電話,但即使詢問最基本的問題,諸如是否可以確認資金設置這一消息的準確性,工作人員都未予回答,只是反復要求記者發出採訪提綱。 但是在迅速發出採訪提綱之後,記者至今沒有得到任何回饋,再次打過去電話的結果按照工作人員的說法是,「不是每個採訪都能有答案的」,「採訪問題要遞給不同部門,回應需要很長時間」,一個結構複雜,盤根錯節的組織形象如在眼前, 一切都清晰地體現了這個龐然大物體內嚴重的官僚主義傾向。 同樣,在這樣的組織體系中,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電信員工們工作的熱情程度,指望這樣一個群體進行自創業行為,每個專案還要投入15萬——20萬的資金, 即使以最大的善意認為這是中國電信在改革要求迫在眉睫的當下給出的對於發展產業專案的最好答卷,亦即通過挖掘員工的力量為企業專案的擴大帶來新的活力,但不得不說的是, 考慮到進入電信系統人士身為國家事業單位一樣的壟斷央企一員的心理狀態,這個如意算盤實在是打錯了。 內部創業的困惑 相比較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電信業主動進入資本市場的改革,中國電信似乎試圖通過主動地向下提供力量帶來向上的改革,而對資金的掌握可以使得上層對主動權仍能具有牢牢的把握:既能實現適應時代發展,又能做到自己不用傷筋動骨 ,如意算盤打得大家都能聽到。 僅從網頁消息後邊的評論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幾乎沒什麼人對此看好。 而在此之前,遠在深圳的華為任正非也曾提出了一個內部創業的發展模式,作為員工推陳出新的重要運作機制。 在這一方面,民營企業之星的華為可以說做了始作俑者。 華為意圖通過給予優惠政策促使難以在內部已無發展餘地的老員工另謀生路,從而實現新老交替的過程,實現任正非提出的「收緊核心、開放周邊」,進而形成以華為為「軸心」的聯盟。 但已經自己創業的員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一定是以本企業的利益為第一考慮內容的,不可能再把這個當年吐出自己的華為當成利益核心點。 比如李一男,一度被認為華為除了任正非最重要的人物,北上創立港灣網路。 對於華為,一方面產生了重要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重要人才創業產生的競爭力更是不能忽視,由於李一男對於實用技術的敏銳嗅覺,在資料通訊領域的背水一戰對華為造成壓迫感,以至於華為對於港灣網路採取強力攻勢, 終於出現了只要與港灣競標,華為賠本賺吆喝也要拿下專案的情況,對於華為造成從內部到外部的層層壓力。 同時,由於內部員工創業帶來的人群效應,造成了華為的人心渙散:之前想在華為挖人,是「撼山易憾岳家軍難」,而且出現過華為的員工寧願放棄外企50萬的年薪,也不願放棄自己華為一份年薪20萬的工作。 在有了這種內部創業機制之後,身為前同事知根知底的自創業員工挖起人來就容易的多了。 而留在內部的員工在目睹了一場場「悲歡離合」之後,對於企業的身份認同意識也會淡化很多,更容易被刨根。 而作為中國電信,更多的員工本身就是為了一份穩定的生活選擇了這裡,中國電信是一座永遠不怕沒柴燒的靠山,但這種內部創業機制則非常容易擊毀員工們心中其樂融融的心理防線,使得這個可以當做事業單位的大型央企失去了其既有魅力。 在網上跟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十五萬當遣散費就把人打發了,中國電信還真是會算計」的話語。 這或許也表達了一部分本身就是混吃混喝混大鍋飯的員工對於自身在銳意進取的改革中心理防線崩潰,對於自身目前穩定狀況的喪失痛心疾首的心態。 本來以為可以白吃白喝一輩子卻一旦失去,必然帶來當年國企職工下崗後的心理失衡,當然這對於社會是利是弊另當別論。 內部創業機制對於中國電信而言,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對於電信員工而言,進入電信無疑是為了得到一個金飯碗。 在一些地方,電信的員工甚至是「將軍的兒子就是將軍,武士的兒子就是武士」的子承父業式,在這樣的機制下,僵化的發展難以避免。 即使在對公務員收入的監督越來越公開化的今天,對於壟斷央企的員工薪資仍然是可以作為「企業機密」秘而不宣的。 當然,已經有電信員工在網上不斷發帖對於其高薪傳言表示非常不滿,因為自己可能由於工作的初級和年頭不到確實拿著一份並不如意的薪資,但可以相信的是,進入電信部門工作,更多的是為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主動擁有這樣一份穩定工作的人,相比較以狼性著稱業界的華為員工而言,很難想像能夠擁有一個創業者需要的闖勁。 或許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可以通過中國電信獲得十分充分的支援,憑藉一時之勇也能摸爬滾打一番,但創業畢竟沒有這麼簡單。 第二,與員工們的薪資一樣,如果每個專案都有15萬到20萬的資金,那麼這筆資金來源何處、去向何方也都是一個未知數。 現在還不能知道對於如果有這麼一筆創業資金,其審核方式和監督機制如何,記者這個同樣在對電信新聞宣傳處提出的問題石沉大海,無人願意回答。 甚至資金最終走向、虧損與盈利的責任都沒人可以給出確定的答案,這樣的投資專案,除了中國電信這樣財大氣粗的央企似乎真的很難有人可以進行。 第三,從改革的主體而言,作為中國電信,沒有進入資本市場,沒有資金監督,沒有反壟斷調查,很難想像十幾萬二十萬的專案可以為這個龐然大物帶來多少撼動。 中國電信已經有無數部門,部門之間的協調性或許每一個辦過事的普通市民都有體驗。 對於兩億資金帶來的大約一百個以上專案的指導與監督,政出多門可以確信無疑。 而對於創業者最大的影響就是來自投資方的影響。 政出多門自然會對專案的走向帶來最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監督和指導下,專案的結果非常堪憂。 第四,從拿出資金鼓勵自創業的初衷而言,這種形式固然可以挖掘員工的潛力,卻容易造成人心的渙散。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形式的改革即使華為這種以一個企業領袖個人魅力為凝聚核心的民營企業也並未達到完美結果,而在中國電信這裡,首先是員工缺少華為那種晝夜加班從不休息的闖勁,其次作為尾大難調的大型央企, 也很難做到像華為這樣以市場為導向的敏銳嗅覺。 可以說,中國電信是真真實實的恐龍,而不是華為那樣的狼。 一個狼企業可以帶來更多的狼,即使母狼最後被摒棄,至少形成了一個新的狼群,而一頭恐龍一旦被剖腸破肚,除了一地狼藉,很難有更好的結果。 [page] 迫在眉睫的改革 年初的發改委一紙訴狀為業界帶來一片喧囂。 無數人翹首以待等著看電信、聯通的好戲。 然而這場官司輸贏結果我們至今沒有看到,或許正如當年中山先生所言:「南北軍閥本是一丘之貉」,就不應該抱什麼希望。 但中國電信拿出幾個億來鼓勵員工自創業的消息仍帶給我們一線希望,或許這種比較另類的方式也是中國電信這樣固若金湯的央企城池能夠為業界做出最大的讓步,一石激起千層浪最後帶來千里之堤潰于啥啥的美好結果, 但是這確實在世界各地的電信改革中顯得非常突兀而讓人難免疑慮。 由於種種原因,電信行業的改革一直成為中國IT互聯網界發展的掣肘之物。 電信的五次重組雖然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帶來五線光明,但依然不能滿足突飛猛進的行業發展勢頭要求。 中國電信對於頻寬的高價低質型服務成為國家發改委關注的工作重點,進行反壟斷調查並試圖加以影響。 而境外的電信商早已實現了改革,或者淪為管道商,或者憑藉自己的先天優勢進入了多種領域共同經營盈利的良性迴圈。 而我們自己的電信運營商們仍在試圖通過壟斷地位獲取暴利,並且不能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品質,這早已引起業界到消費者的強烈憤慨,為了實現這一改革,各界都作出了巨大努力,我們也可以善意理解認為,中國電信的這個決定,也是其改革的一部分。 和我國一樣,世界各地的電信運營最開始都有著強烈的國家安全作用,都被認為是不能輕易發放出去的。 但隨著時代變遷,技術的進步,電信運營中的國家安全意義的實現變得越來越隱秘,而民生意義則愈發突顯。 在1989年以前,德國與我國現在有著一樣的問題,其郵電系統一度擁有官員32.5萬。 由於該部門所處的壟斷地位以及舊法律的捆綁,德國的電信系統臃腫而落後,無法適應資訊時代的挑戰,而歐盟一體化更促進了迫在眉睫的改革。 由此德國政府開始對腫脹的團隊系統進行改革(或許中國電信這一舉動也正是這一初衷的表現),引進的競爭機制提高了電信企業的工作效率,為德國電信部門進入市場競爭打好了自身的基礎。 改革的同時,德國對電信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也是必不可少,這和我國臺灣的中華電信的改革異曲同工,前文已有闡述,這裡不再冗敘,如此的變革帶來了電信業的真正民營化和國際化。 其在紐約、東京、法蘭克福三地于1998年同時上市,26%的股份獲得了約137億美元的集資,並憑此逐步躋身世界電信強者之列。 但最基礎的還是體制改革,通過導入競爭電信業的發展擁有了公平、自由的環境。 上世紀末德國電信市場就已經對境內外全面開放。 殘酷的競爭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德國電信終於成為歐洲最大、世界第三大電信運營商,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化電信運營集團。 中國電信一定也願意能夠在世界電信領域成為更重要的角色,如果像任正非對華為內部創業的理想化結果真的能在中國電信這裡實現一二,為中國電信的盈利之路開啟更多的大門,降低中國電信對於基礎業務盈利的依賴性, 自然可以減輕中國的互聯網業發展中多有掣肘的諸如頻寬之類的造成的影響。 這一點讓人仍對這一傳說中的專案抱有希望之情。 出路 中國電信希望通過員工的自創業實現改革的初衷無可厚非。 但要想真正實現企業放棄壟斷地位,並能繼續在開放條件下如魚得水的發展,需要企業內部理念的改進和整個市場對其的促使,作為國家保護之中的央企,政府政策的推進也是必不可少。 如果無法要求中國電信向德國電信那樣主動進入資本市場,那麼對於其在基礎業務上的盈利必須加以限制,才能逼迫這位電信業的長子以及家業的最大繼承者被動的進入企業業務拓展之中。 通過基礎業務利潤萎縮,諸如話費、短信費、漫遊費等通過網路業務的發展予以降低,比如類似Skype的網路電話的推廣使用,才能促使著中國電信在互聯網業務上的不斷發展。 如此龐大的資金,監管必不可少。 作為央企一員,其資金的走向勢必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作為通信領域的橋頭堡,企業需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為國家的資金提供保障。 對於兩億資金的去向要有真正的完善監督,同時也要更專業,減少干涉,為創業者提供一片創業的藍天。 作為家大業大的電信,為自己的員工成為天使投資人自然不會造成什麼負擔。 但與減少干涉同樣重要的,是避免資金的無謂流失,不能讓創業基金變成洗錢工具。 控制走向就是作為央企母體的國家的監督機構必須承擔的責任了。 而創業基金投放的公平公開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作為國有企業,另一個名字是全民所有制,其資金固然是其自我發展的基礎,卻也是屬於全體人民的。 同樣,為了實現資金的有效付出,對於創業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 對於能夠鼓起勇氣創業的員工,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分束縛。 成立專家組提供指導,對創業的專案進行合法合理的審核,同時在專案進行過程中,能夠提供可行性建議,為創業者在惶惑中指出一條明路,但也應該只限于指導,而非指揮。 顧問團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形式,作為中國電信這種藏龍臥虎之地,組織這一個形式自然不難。 當然,如果中國電信此舉只是為了裁汰過剩的工作力也無可厚非,這和當初很多國企改革所採用的方式大同小異,能夠裁汰一批遺老遺少恢復企業發展活力,對於企業健康良性發展自然有大好處。 我們只要親身體會一下第一線的營業員們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消費體驗對這一行為就可以充分理解,或許幾個億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已經是最少的的投資了。 電信的改革利國利民,能夠為中國互聯網提供更好環境,如果中國電信能從多方面發展中嘗到甜頭,自然也就是中國電信改革最好的促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