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崛起與中國機會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中國 必須 機會

我在參加今年的博鼇亞洲論壇之前,應《第一財經日報》的邀請,分享了對於推動雲計算發展的一些認識。 我重點談了雲計算的核心,澄清對於雲計算存在的認識誤區,期望我們邁向雲實踐的征程更加理性穩健。

經過多年的積澱和持續的探索,雲計算開始成為全球資訊產業發展的主流,這是行業變革水到渠成的結果。 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的計算能力,以及快速普及的數位化通訊推動產業變革並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重塑著經濟發展和商業競爭的格局。

雲計算成為主流共識

雲計算能夠成為IT創新實踐的主流要歸功於如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過去十幾年來,技術的進步讓大規模、集中化計算的構想漸漸化為現實——CPU、GPU的多核進化及虛擬化技術的日趨完善,為資訊系統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找到了重要的突破點;更大的互聯網頻寬則使即時的、多元的、 複雜的計算應用成為可能;海量存儲、資料採礦、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更快捷、更精確、更人本化的互聯網服務。

其次,我說,雲計算是被逼出來的。 隨著資料越來越多,軟體越來越複雜,終端越來越多樣,計算量越來越大,伺服器和PC用戶端已經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雲計算應運而生,海量資料成新的生產要素。 在未來的5-10年,資料大爆炸仍將持續。 據統計,到2015年就將有250億台聯網的設備,包括智慧電錶、智慧汽車、智慧建築、智慧電視、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移動健康監測設備和傳統PC,它們將產生1.6 Zetta Bytes (1021位元組), 這是目前全球雲計算網路年度流量(130 Exa Bytes,1018位元組)的12倍。 因此,產業必須依靠雲計算才能發展下去。

其三,新商業模式的湧現,讓個人和企業使用者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趨勢和可能。 多年前我曾指出,「服務化」將成為軟體產業的一個趨勢,現在看來,這個趨勢無疑更加明顯。 軟體不再只是封裝(或預裝)好的「商品」,還可以通過線上服務、隨需租用、附帶廣告的免費版本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獲取。 此外,P2P資源分享、視頻點播、資訊搜索、LBS(基於位置的服務),這些都是傳統軟體不易實現的功能,必須依賴「雲」之上的大規模計算資源。

借助大規模資料中心,雲計算將提供無限的計算資源、存儲容量和處理能力,可以説明解決全球各地醫療、環境、能源、科研等諸多領域的重大難題,同時也會帶來技術架構、商業模式和產業格局的重大轉變。 基於「雲」的多維的創新,將成為推動世界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變革的重要力量。

雲計算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神經中樞,一些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已經投入鉅資,積極部署雲計算的基礎架構、作業系統、應用平臺,以及開發大量的應用和服務。 目前中國政府對雲計算高度重視,這非常具有遠見。 我認為,在推動雲計算發展過程中,還須把握核心特徵,厘清概念,避免認識誤區。

雲計算的三個特徵

首先,雲計算是為了化繁為簡。 即把複雜的技術、架構、平臺「內化」在雲中,更多地從最終使用者角度進行設計、開發與部署把便捷、友好、人性化的應用和雲體驗帶給最終使用者。 複雜性一直阻礙著IT創新,雲計算的根本是為了簡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強使用者體驗。

其二,雲計算的核心是資料、軟體和服務,而不僅是硬體和資料中心,雲計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設資料中心。 現在一講到「雲」,人們就著手規劃用地、建設雲計算科技園區,然後宣佈將配備若干計算、存儲和網路硬體設備。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雲計算必須以市場為驅動,應用服務為導向,軟體為工具,企業為主體,才能夠實現「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體即服務」和「資料即服務」。

其三,未來不會在一夜之間實現。 雲計算的普及也是循序漸進的,而非一蹴而就,其發展必須遵循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 「雲」技術現在恰恰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它確實是一個新的架構、整個資訊產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但是由於過分渲染和炒作,讓大眾感覺轉瞬間就會發生翻天覆地般的變革,其實並非如此。 雲計算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它需要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逐步建設和完善。

邁向雲的征程

從全球看,2011年是雲計算產業「穩健」發展的一年。 以美國為例,美國「雲」的發展要比中國快很多,無論是政府公共服務、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虛擬化和「雲」化的程度都很高,過去幾年中,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和許多新公司(如Dropbox和Zynga等)在「雲 」上已經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產品和服務,並逐步得到使用者的認可。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在中國卻還鮮見。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以2011年2月初美國聯邦政府發佈《聯邦雲計算戰略》白皮書為標誌,意味美國已經將雲計算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白皮書中,美聯邦政府將明確度量雲計算產生的效益、注意事項和選擇條件;提供決策框架和應用案例,指導各部門向雲平臺遷移;進一步加強雲計算設施的部署力度;制定聯邦政府的行動計畫,確定相關部門的職責,推動雲計算的部署。 這意味著在過去的12個月裡,美國聯邦政府在發展雲計算應用方面的開支達200億美元,占美國聯邦政府IT總開支的1/4。

中國政府和企業同樣也對「雲」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中國,很多IT企業發佈「雲」戰略、推出「雲」產品,運營商也開始部署基於「雲」的應用。 對於中國IT產業而言,雲計算帶來的最大機會在於如何以人、資料和服務為中心,發展出淩駕于雲和端之上的社會化網路平臺,並推出涵蓋搜索、廣告、社交與商業的多元化應用。 尤其是基於雲計算的應用平臺,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和本地特色,相信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有巨大的機會。

對於身處ICT行業中的個人而言,雲實踐同樣帶來新的機會。 由於雲計算並不同于傳統的外包模式,所以雲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僅體現在IT的創新,也體現在招聘更多銷售、財務、生產及市場人員。 今年3月,IDC新近的一項一項研究表明, 雲計算激發的IT創新所帶來的新收入將在2015年達到1.1萬億美元,並將在全球範圍內創造接近1400萬個新工作崗位,其中僅在中國和印度就將創造680萬個就業機會,這主要得益于中印兩國政府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將刺激私有IT雲服務的投資,其次是因為 與發達地區相比,新興市場的IT雲服務支出面臨的傳統阻力較小。

中國雲實踐的挑戰

正如之前提到的,中國雲實踐的普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四個挑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第一是要解決「誰來建設雲基礎設施」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總體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去建立大型的雲計算平臺。 這是由於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長時間的資源部署和持續的更新維護,國內中小企業普遍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實力和戰略。 大型國企普遍缺乏靈活的機制和創新的動力。

第二是怎樣確保雲計算平臺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使用者固然可以不必知道自己的資料被存儲在哪個地方的伺服器裡,但卻十分關注這些「數位資產」是否不會丟失、損壞甚至是被竊取,所以雲服務商本身必須具有長久運營的實力,以及保護使用者隱私及機密資訊的技術和信譽,這才可能使「雲」 高度可靠。

第三是如何實現雲平臺的可跨越性、資料格式與標準的統一性、資訊和應用的可攜性。 舉例來說,原本使用A雲服務的企業若希望將所有資料和軟體轉移到B的平臺上,是否必須經過繁瑣漫長的轉換與遷移過程? 如果是,那就勢必會大大削弱雲計算本身的價值。

第四是雲計算基礎架構部署帶來的挑戰。 一個大型資料中心需要上百萬台高性能伺服器,這就對構建這種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地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需要在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幾率較小、並且有著穩定可靠電力供應的區域,而且在設計和運維資料中心的全過程中,都應當貫徹「綠色IT 」的理念和解決方案。 因為能源供給和製冷占資料中心運營費用的50%以上。

針對這些挑戰,我的建議是:

一、建立政府和企業共同投入、遵循市場化規則運作的「雲計算基金」,來扶持和説明國內雲計算產業儘快形成。 政府的責任在於投資、評估和激勵,如提供種子基金、制定一些明確的政策傾斜與幫扶措施(如稅務層面的優惠),來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和參與中國雲計算產業,但無需對該基金以及隨之形成的產業做太多干預——也就是說, 雲計算基金的投資應當是開放的、國際化的、市場化運作的。

二、政府應鼓勵科研單位和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雲計算相關標準(特別是資料標準)和規範的制定,謀求在該領域國際技術標準的主導者地位。 然而在爭取主導權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開放與合作更重要。 所以在雲計算標準研發的過程中,應以確保資料互通是國際相容的、跨廠商、跨平臺的,這樣才能確保中國不致成為雲時代的資訊孤島。

三、雲計算的發展要尊重市場化規律,理性穩健地向前發展。 政府支援雲計算最好的方式,是率先把政府的功能遷移到雲平臺上。 當然,政府必須引導雲計算相關的規劃與建設,優先考慮節能減排,並採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像風電、水電、太陽能)和最先進的綠色IT技術。 這就如同修築真正的「資訊公路」,政府和大企業負責物理平臺的建設及「行駛規則」的制定,而在修好的公路上跑什麼車、拉什麼物資則由中小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決定。

四、支援和促進雲計算領域的國際合作,鼓勵國內外學術機構、企業達成戰略夥伴關係,共用資源和商業機會。 在嘗試介入甚至主導國際雲計算標準制定的同時,也應允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基於現有的、成熟的國際化雲計算平臺,開發有競爭力的雲應用和服務。

結束語

過去30多年,微軟與業界同行、合作夥伴建立的創新生態,使我們能夠正視變革時代中面臨的全新挑戰,引領未來雲的願景。 我們將帶著雲實踐的積累和經驗,傾力支援中國順利邁向雲的征程。

重大的技術變革總是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雲計算正是這樣一種力量。 期望處於變革世界中的亞洲和中國,能夠把握這一趨勢,為人類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呂光)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