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失敗:中國創業者漸趨成熟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阿裡巴巴 新創企業
[ 「投資的第一課是,絕不要只投資于一個商業模型或商業計畫,」 徐嘉說,「應該選一個企業家,全身心地支援他。 你在中國聽到的絕大多數成功案例,背後都有一位能擺脫俗窠、特立獨行的企業家。 」 ]  美國矽谷的企業家從10年前網路股泡沫破裂以來的眾多教訓裡學到了一點,在美國經營一個企業失敗並非世界末日。  「美國文化相對比較容忍失敗,」位於北京的從事職業資源和諮詢業務的中國職業精英網[Chinese Professional Network(CPN)]創辦人兼董事長汪維綱(George Wang)說,「在中國, 失敗有時候意味著在家人和其他人面前顏面盡失。 」  在美國費城舉辦的第15屆沃頓亞洲商業峰會關於多元化和變革背景下的創投發展的主題討論會上,汪維綱給會議帶來了新鮮的視角。  不過,他也指出,人人都想創業,夢想成為中國的下一個「阿裡巴巴」,因此,在中國畏懼失敗的文化也正在發生變化。  在中國,創業環境的確與其他地區有著許多不同,對創業的理解也千差萬別,但這塊投資的熱土讓很多風投異常迷戀,如何更精准地瞭解中國,對任何一個風投來說都是必需的一課。  曾經的教訓  從上世紀90年代風險投資在中國風生水起之時起,中國的情況就和其他國家,例如美國,非常不同。 根據蘭德公司(RAND)的一份調研報告,上世紀90年代初,接受風險投資資金支援的公司90%是國有企業。 但隨著中國市場改革深化及國際風險投資面對的歧視性政策逐步減少,這一比例很快降了下去。  貫穿這一演變過程的一個主題是風險投資在中國成功要靠什麼。 「像中國這樣新興、迅猛發展的市場,投資更像是賭博,」汪維綱指出,「區別在於你是專業賭客,還是抱著隨便玩玩的態度。 大部分的投資應該算是後者。 」他認為,對於這類投資者,「資金永遠都不是問題。 」另一方面,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關鍵在於盡可能在投資前期(並且越早越好)發現最好的商業理念和人員。  事實上,所有風投成功案例的背後都有著一個資產負債表所不能表達的共同因素:出色的人力資本。 「對人投資,就像孵化器那樣,儘早發現合適的企業家並給予他們支援,」 信必優首席執行官徐嘉指出,「要瞭解企業家,要瞭解市場。 要在説明企業家正確選擇創業夥伴方面多做些工作。 」  他補充道,更多是人際關係,而非機構間的關係。 「如果你來到北京,那麼,有十個人就可以讓你認識所有的投資者。 」他建議希望拓展中國新創企業市場的西方投資人,開始時步伐慢一些,不要一來就倉促決策。 「花上六個月的時間,多瞭解一下地利與人和。 」他建議道。  人和與地利  這一方面的關鍵字就是「本地知識」。 出席者認為,對於風險投資成功來說,瞭解中國的經商環境要比瞭解這家公司是中資還是外資,或是有無中外政府關係更重要。 「如果你對中國有全面的瞭解,如果你理解中國企業家的思維模式,你就比別人具有優勢,」汪維綱認為,「有時你不能從西方的角度來判斷他們。 」  毫無疑問,的確有些中國特色的因素,能夠決定新創商業計畫的成敗。 以電子商務為例,在西方國家,電子商務就是通過互聯網銷售商品及服務,但很多普通中國消費者更喜歡通過話務中心來下訂單,而不是通過網路。 汪維綱指出,熟悉中國消費者的企業家憑直覺就能做出判斷,但對於初來乍到的人可就十分困難了。 但是,中國變化的速度太快了,風險投資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本地知識。 「如果你離開中國超過三年的話,你會被認為落伍出局了。 」他說道。  在過去,那些資金雄厚的國外風險投資者遇到不熟悉本地知識情況時,他們會斥重金聘請西方投資者熟識的海外律師、會計行及其他交易專家,而不願找中國這樣新興市場的當地人。  當然,資金雄厚的外國投資者可以通過硬體建設來彌補部分個人經驗方面的不足——參會專家阿曆克斯·葛洛夫(Alex Grove)指出。 葛洛夫曾在摩根士丹利做「跨階段」風險投資工作,去年他自己開了家教育諮詢公司。  「如果我們想投資煤礦,我們會找畢馬威或其他能深入企業查帳的會計行。 我們還會找西方的律師行如年利達(Linklaters)或其他事務所。 這些機構整裝待命,隨時出發...... 有些基礎工作絕對跟得上,」葛洛夫說道,「我估計還有很多小公司,尤其是中國本土風險投資公司,也會聘請這些機構提供服務。 」  嘉豐資本的許嘉榮認為,很多中國本土的風險投資者,尤其是從事前期投資的,在執行交易的方式上與大型投資銀行差別較大。 「對於新創企業的前期投資,很多風險投資公司自己工作。 他們也會聘用律師、會計師和其他專業人士,但也有內部人員做這些工作。 相比起來,他們可能更傾向于後者。 」  事實上,中國市場初級階段的特性,是投資者願意加入嘉豐資本的主要原因。 「我們擁有一個模式,能和天使投資者相聯繫,每位天使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特長,或是已有在華成功投資經驗。 」他解釋道。 於是,當企業家向投資人展示專案時,很有可能碰見在該領域有經驗的人,這樣將有助分析評估新理念或給商業計畫挑毛病。 銀行也希望新創企業能將企業家與具備類似行業經驗和興趣的投資者聯繫在一起。  在不同中學習  中美兩國的風險投資環境還有其他不同之處。 米羅投資公司(Miro Capital Partners)的合夥人兼沃頓商學院創業課程講師邁克爾·凱爾森(Michael Kelsen)指出,在美國企業家鮮有直接「登門」尋找風險投資並與投資人直接見面, 而是會在一開始聘一位律師或其他與投資商有關系的顧問。  許嘉榮認為,在中國很多事情都要靠關係。 這就是他的那家由多個投資人組成的公司人脈廣泛的原因,他們總能通過關系找到尋覓風投的企業家的同事或前任老闆。  即便像葛洛夫這樣的中國通,在中國謀生還要不斷學習。 他回憶道,他的西方教育背景及流利的漢語曾讓他如何受歡迎。 但去年自己開辦一家協助亞洲人赴美研讀MBA課程的公司後,便遇到過不少質疑,尤其是針對他的學歷,其中包括那些如今他介紹中國學生入讀的學校。 因為假文憑太容易造了。 「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中國,這讓我不得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事物,讓我思維不得不更靈活、更策略、更富創造力。 」  凱爾森補充說,除了全球金融危機非但沒有影響反而創造出很好的投資機會之外,「如果你想成功的話,就不要在意什麼宏觀經濟走勢。 」  當被問及美國風險投資商能從中國的新創企業中學到什麼,與會人士指出他們必須對個體進行關注。 汪維綱笑著說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你必須一個一個地認識。 」商場上也是同樣道理,保持開放心態要強于預設專案標準的做法。 「不要被表面現象所矇騙,」他說道,「你需要走入人們心中,探問‘你的價值何在’? 」  「投資的第一課是,絕不要只投資于一個商業模型或商業計畫,」徐嘉說,「應該選一個企業家,全身心地支援他。 你在中國聽到的絕大多數成功案例,背後都有一位能擺脫俗窠、特立獨行的企業家。 」  (本文來自沃頓知識線上,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經過本報編輯)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