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初春仍然寒冷,人們對雲計算關注的熱度卻是持續增高。 不過不同于以往的是,現在對雲的關注和討論已經不再停留在對未來雲計算發展的憧憬上,遲遲不能落地的雲還受到了追問和質疑。
「2012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606.78億元,2013年將達到1174.12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91.5%。 」賽迪網聯合賽迪顧問發佈的2011版《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發表預測稱:「到那時,雲計算應用將重點覆蓋政府、電信、教育、醫療、金融、石油石化和電力等諸多行業。 」如此誘人的發展前景使得諸多廠商對雲計算青睞有加,競相在研發和市場層面爭奪先機。 然而,雲計算的落地與普及的進展卻不像人們期待的那樣順利,更多的使用者仍處於觀望狀態。 對於雲計算,人們堅定的信心和憧憬,正在被「雲泡沫」的質疑影響著。
自從2006年人們對雲計算一直居高不下的熱情會出現這樣的轉變有些出人意料。 難道雲計算真的是泡沫? 或者它還一直止步于理念階段,沒有取得任何的實質性進展? 這些問題在浮現之後,已經開始讓一些使用者和業內人士感到困擾。 對此,英特爾的觀點是,讓我們回歸理性,客觀地看待雲計算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雲不是泡沫
面對質疑「雲泡沫」的聲音,首先要明確的是,雲不是泡沫,也不可能自己產生泡沫。 目前固然有少許聲音是對雲計算的概念或其功能用途的過度炒作或借勢,但我們應該保持理性,不要被它們所誤導,以致對雲計算本質的認識產生偏差。
客觀地分析雲計算,它其實就是可以説明企業使用者融合IT資源,靈活分配利用它們支援業務發展變化的所有策略、技術和應用的一個組合。 它並不是IT廠商或產業界為誘導使用者,脫離其真實需求拋出的「空中樓閣」,而是由使用者實際需求催生的--今天複雜的經濟環境、對IT投資的限制以及對業務靈活性的追求讓企業更重視IT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投資回報率。 傳統的IT環境構建往往缺乏統一規劃,遵循的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思維,在可擴充性、靈活性、能效提升方面受到限制,很難有效提升IT設備、應用和資料的利用率,雲計算就是可説明企業使用者破解這些難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它應使用者需求而生、順應使用者需求發展演化,因此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推動力,是大勢所趨,而非空洞的「泡沫」。
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圍繞雲的熱議,甚至是一些炒作和借勢,也說明了人們對於雲計算的認同和肯定。 任何有價值的創新都會引起關注,但期間我們應該更重視腳踏實地進行探索和創新,吹散炒作的泡沫。
雲的部署不是一蹴而就的
除了些許炒作,支援雲泡沫觀點的另一個論據就是雲計算發展數年來,似乎還沒有出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雲,或是很多使用者進行了相關的投資,並沒有很快獲得很理想的回報。
因此質疑雲計算的使用者,其實是把雲當作了一個完整成熟的、在部署和應用上可以一蹴而就的技術。 實際上,雲計算不是對傳統IT的破而後立,而是漸進的改良、逐步的優化,它的實施和應用更像是老城市的改造,而不是在平地上一舉建起一座新城。 它需要審慎的決策,以及分階段地部署和實施,使用者要正視其每個階段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其實,雲計算的創新和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它無法一步到位、一戰功成,其技術、應用和服務是通過使用者需求的導引並在產業與使用者共同協作下逐步發展完善的。 只要使用者需求還存在、還在更新,雲計算就有發展的空間,就不會止步。
雲的落地至少需要三步走
雲計算的實施和應用要分階段實現,那麼到底有哪些階段呢? 英特爾的觀點是,要實現主要的功能和用途,雲計算至少要實現三步走:第一步是對IT資源的融合與池化;第二步是實現對資源的自動化管理;第三步是讓這些資源能夠自我完善、智慧的回應每個使用者的需求,為使用者提供靈活、 適度的資源支援或服務。 這三步要全部實現,相關的技術要真正成熟,至少還需要數年時間。 英特爾提出的雲願景--互通、自動化和用戶端自我調整就是為了推動這三步的落地,而它們達成目標的時間,已經設定在了2015年。
對此,有些使用者或許會產生這樣一種觀點:對一些還在猶豫是否採用雲計算技術的企業來說,是不是應該等到所有雲技術、應用和服務基本成熟後,再決定是否接受它? 其實,這種想法是對雲計算的另一個誤解,即雲要達到最成熟的狀態才能帶來回報。 真實的情況是,它並不是要等到走完所有實施階段後才能為使用者帶來説明,其每一階段的實現都會為企業帶來收益,以其第一階段為例,很多使用者都在使用虛擬化技術來實現其IT資源的池化,這項技術的應用,已經簡化了很多企業的IT基礎設施, 提升了它們的效率,並降低了其採購、管理和維護的成本。
在中國,由於各行業的資訊化起步較晚,發展狀況不一,因此面對雲計算,我們需要更充分的準備和投入。 當然,在中國發展雲計算也有一些先天優勢,例如有規模巨大的市場和完善的IT產業鏈,還有政府的大力支援,這三者的合力,很可能會讓中國雲計算產業和市場的發展速度後來居上。
英特爾的「雙重角色」和「三個唯有」
上述針對雲計算的觀點,來自英特爾對相關技術、產業和市場的長期觀察與實踐,對此,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作為定位在產業上游,並不直接向最終使用者提供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廠商,英特爾為何會如此關注雲計算?
這個問題,可以用英特爾在雲計算領域的「雙重角色」與「三個唯有」來解答。 所謂雙重角色,是指英特爾在雲計算領域扮演的,不只是雲技術創新的啟動者,還是雲實踐策略研究和經驗分享者。 前者的根源,就在於雲計算的應用或服務不論形式如何,有什麼特色或功能,它在最底層都離不開核心硬體,特別是處理器平臺的支援,只有處理器平臺針對它們進行優化,它們的性能和功能潛力才能獲得最大化的釋放。
後者的由來,是因為英特爾為實現其產品對廣泛的雲應用和雲服務的有力支撐,一直都在通過收集、分析、研究使用者的相關需求和實踐經驗,以及實施自身的雲應用和服務方案來摸索雲計算的構建和應用道路, 並將成果分享出來説明更多使用者指明雲實踐的方向,説明它們規避風險。
在開放架構的基礎上,從上述角色出發,英特爾已奠定了自己在雲計算產業鏈中獨特的地位,這個地位也賦予它針對雲計算產業和市場的三大獨特優勢,即:唯有它,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 由重量級使用者組成的雲計算組織--開放資料中心聯盟(ODCA)的技術顧問,不但在説明該聯盟發掘對雲計算應用模式的真實需求,還在根據這些需求指導自身的創新;唯有它,能夠不受任何最終售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影響或左右,並調動產業 、使用者和自己的資源,為使用者在雲中的探索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建議和指導;唯有它,能夠與產業界內盡可能多的重量級廠商攜手,例如發起英特爾雲構建(Intel Cloud Builder)計畫, 為使用者提供種類豐富和形態多樣的雲計算產品及解決方案。
儘管英特爾在雲計算領域擁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這一領域的發展是需要使用者、產業界的充分協作才能真正推動的。 英特爾由衷期望,這種協作能夠在2012這個龍年,以及接下來更長的時間內持續呈現出「龍舉雲屬」的氣象,就是讓雲計算如七彩祥雲一般,托舉著使用者的業務,讓它們像金龍一樣騰飛于九天之上。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