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建校內、飯否、海內,直到現在的美團網,王興形容自己一直在衝浪。 但他的每一次衝浪都被後來的浪頭超越。 王興總能夠先人一步發現市場機會,卻總難以將機會轉化為財富。 對於創業者來說,王興的經歷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樣本。
在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史上,可能沒有一個人像王興這樣命運跌宕且戲劇性十足。 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連續創業,次次領風氣之先,卻又次次功虧一簣。
從創建校內、飯否、海內,一直到現在的美團網,今年32歲的福建人王興形容自己是在衝浪。 「傳統行業創業好比登山,互聯網創業好比衝浪。 山總是在那裡的,你準備好了就去登,永遠有機會,登多高取決於實力。 而浪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你只要踩上一個浪,保持住,它的高度就決定了你的高度,谷歌、臉譜網都是這樣。 而如果你錯過了一個波浪,就錯失了一次機會。 但我覺得互聯網後面還有浪,要確保在合適的時間踩上去。 」
儘管如此,王興每一次衝浪都被後來的浪頭所超越。 不能贏得比賽,也可以說是一種快意人生,但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企業家而言,這一現實卻多少有些殘酷。
王興能夠先人一步發現市場機會,卻為什麼不能將機會轉化為財富?連續多次創業,為何總是重蹈覆轍?對於創業型企業家來說,王興的經歷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絕佳樣本。
做正確的事 VS 正確地做事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效率和效能不應偏廢,但在效率與效能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應著眼于效能,然後再設法提高效率。 」
從這個意義上說,王興一直在「做正確的事」—總是能先人一步選准方向。 但最終,他卻總是在「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做事」上摔了跟頭。
1997年從福建龍岩一中被保送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王興參加了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聽過雷軍、張朝陽、陳天橋等許多企業家的演講,在那裡完成了創業思想的啟蒙。 2001年,王興獲得全額獎學金去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然而沒有讀完博士,他就于2004年初返回國內創業,原因在於他在美國看到了社交網路(SNS)的商業化前景。 幾乎與此同時,馬克·紮克伯格在哈佛校園裡鼓搗的臉譜網正式上線。 雖然王興與紮克伯格幾乎同時想到了社交網路的發展方向,但兩者之後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王興屢戰屢敗,方向一變再變,紮克伯格則在社交網路上快速前進,漸至超越谷歌成為新一代互聯網企業代名詞。
王興回國後拉著一個大學同學和一個高中同學摸索著創業,他們首先創建的多多友社交網站和遊子圖電子商務網站先後宣告失敗。 多多友輸在定位太泛,很快就遇到了推廣的問題。 包括王興在內,三個創始人都是技術背景出身的,開發相對容易,但對目標使用者群的界定卻很模糊。 剛開始做的時候,王興一想到所有的線民都是自己的使用者就激動不已。 但後來他才發現,定位不專一直接導致「誰都是你的使用者,最後可能誰都抓不住。 東西做出來後你不知道怎麼告訴別人,告訴哪些人」。 王興事後總結說,「所有人都可以來,可結果卻是所有人都不來。 」
遊子圖的問題則在另一個極端。 作為服務性的電子商務網站,遊子圖的商業模式非常聚焦。 王興在國外發現數碼相機很普遍,而學生的父輩在國內不太習慣用電腦看照片,遊子圖可以讓海外遊子把數碼照片發到國內,通過網路付費,由遊子圖網站沖印出來寄給他們的父母。 由於多多友網站當時還在運營,導致創業團隊在遊子圖專案上投入的精力相對較少,且開發遊子圖的很重要的目的在於團隊亟需短期專案補充網站的現金流。 然而隨著國內數碼沖印的普及,遊子圖的商業模式很快便無法持續。
類似遊子圖這類短期「補血」型的專案王興還開發過三四個,大都是團隊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來的程式,在王興看來,這些專案並不是團隊主要發展的方向。 互聯網行業創業門檻低的現實,讓懂技術的人只要有個想法就能寫出一個雛形程式。 但事實證明,容易進入只是表面現象,真正要完善、集成使用者群,讓使用者有體驗的門檻並不低,創業最終還是需要團隊,需要具體的方向,需要有合適的人去執行。
早期創業的失敗促使王興在2005年末決定創建校內網,進入垂直SNS市場。 他在社區SNS和校園SNS中選擇了後者,這也許是受到了臉譜網在哈佛校園起家的影響。 讓王興多年之後津津樂道的是自己選對了方向,他以一本書中提到玩得州撲克的經驗為例:經常去專業賭場玩就會發現,一個晚上你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不是打哪張牌,而是進場後你上哪個牌桌。
但僅僅選對方向還遠遠不夠,王興曾這樣描述校內網的困境:「一是開發,二是推廣,三是融資,開發和推廣的問題最大,但這兩個問題是由第三個融資的問題引起的,我們做事需要資源,需要各方面的説明,需要人力、物力、財力。 」可惜的是,王興並沒有解決好這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