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刀片標準」應該是近一段國內伺服器行業最為熱門的話題。 對於由曙光牽頭的「高標委」提出標準一說,世界兩大藍色巨頭從反對、不看好的態度迅速轉為靜默,雖然表面上看「口水戰」並未打起來,但是實際上正反雙方已開始暗中較勁。
「中國刀片標準」會不會受國際企業打壓而夭折? 標準出來後,下一步該怎麼走,會不會由於支援者寥寥而名存實亡? 懷著一系列的疑問,記者對曙光總裁兼高標委主任曆軍進行了專訪。
中國刀片標準舉步唯艱?
所謂「刀片標準」,就是由高標委起草的《機群作業系統遠端監控技術要求》和《刀片式伺服器管理模組技術要求》兩項電子行業標準,現已通過立項審批並進入制訂階段。 標準的起草單位「高標委」,全稱為中國高性能電腦標準工作委員會(hpcsC),于3月28日在北京成立。 從上面的資料來看,首先,高標委是一個由曙光公司牽頭,聯合聯想、華為、曙光、中科紅旗等31家涉及晶片、作業系統、伺服器、交換存儲、基礎架構領域的國內企事業單位成立的民間組織。 因此,自願、非強制性是它的本質特點,也是區別于WAPI最大的特點。
如同制訂法律法規一樣,基本上都會有個參照物的,此標準也不例外,也需要借鑒一定的國外技術資料的。 但是,標準的制訂方如何保證此標準的制訂是否科學、客觀,是否夠先進呢? 在新出爐的一期世界高性能電腦TOP500排名中,曙光、聯想各入選1台,但名詞較之上屆大跌。 曆軍表示,「國內對高性能電腦的需求沒有國外的需求大,所以高性能電腦做的比較少、更新換代頻率低」,然而國內的高性能計算、刀片的研發技術實力還是讓國人為之擔憂。
刀片伺服器誕生至今6、7年的時間裡,兩大藍色巨頭已完全形成壟斷態勢,佔據80-90%的全球市場份額。 再剝去Sun、nec、富士通等國際伺服器大廠外,所剩的市場份額已然不多。 同時,曙光、聯想等企業的研發實力,研發資金、人力也並不占優,這似乎讓我們不得不有一些擔憂,由不占市場主導權的廠商制訂標準,是否足夠權威? 是否能擁有足夠的支援者? 業內資身人士表示,「想在刀片伺服器市場上獲得成功,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與上下游合作夥伴進行協作非常重要。 」高標委自成立至今,似乎並沒有在這一方面讓各界足夠信服,雖然曆軍表示高標委很「OPEN」,「我們不會‘修窄軌鐵路’,限制國外產品進來,我們更希望向國際上先進的企業學習、借鑒」。 但是,高標委對刀片伺服器及上下游相關廠商的號召力是否足夠呢?
此外,此標準是否為使用者的投資保護著想? 就象我國研製飛機一樣,雖然也在出新機,但始終與發達國家有著10-20年的差距。 如果看不清技術發展趨勢或無條件實現此標準與當前刀片水準一致的話,那,即使出了標準後,又有哪個使用者敢用呢? 而且,高性能計算遠不同于pc,一套高性能計算裝置都需要上億的投入,所以更需要切身替使用者來考慮其的CTO與ROI。 設想下,如果沒有國外有實力有話語權的企業加入,那此標準是不是有著很大的「閉門造車」的意味? 而標準出來後,回應者寥寥,那又是不是有些「自娛自樂」呢?
面對面的採訪時,曆軍一直是面帶微笑地吸著煙。 對於業內的種種質疑,他表示都能夠理解,也承認這個標準在制定、推廣中確實存在了些許多問題,但是他表示事情並沒想像中的那麼差,「這個標準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如何爭取更多的使用者、更多的企業、更多的機構來支援我們, 雖然現在業界有很多支援者,也不乏質疑者,但我的觀點是,不做怎麼就知道不行呢,有人說中國人放不了衛星,搞不了原子彈,可最終咱們不都成了嗎? 不敢想怎麼能行;二是如何做到協商一致,許多國際標準都是相互爭吵好幾年才最終達成妥協與讓步的,這需要一個過程;三是初期的一些標準如何逐步獲得廣泛的支援。 我想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標準就會有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