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雲計算空有概念無收益:1.5億拿給銀行理財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從年初宣佈進軍雲計算領域致使股價大漲,到日前直言雲計算尚無產品難創收益,浪潮資訊的表現讓股東哭笑不得。 而期間浪潮計畫以不超過1.5億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消息,也讓業內頗為驚奇。 計世資訊副總經理、高級分析師 郭海濤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IT業界的發展,見證了偉人的斷言。 然而,作為上市10年的高新技術企業,熱炒「雲計算」的浪潮資訊,卻並未顯示出科技的強大生產力。 浪潮資訊的股東們充滿疑惑:高新技術本應帶來的高額收益,為何公司一季度反而虧損了904萬元? 最新資料顯示,浪潮資訊2010年1-3月每股收益-0.0421元,每股淨資產4.48元,淨資產收益率-0.93%;實現營業總收入2.02億元,同比減少8.09%,實現淨利潤-904.31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儘管浪潮資訊賬上擁有2億元現金,還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但淨收益狀況還是讓股東們很是不滿。 浪潮資訊股東大會上,一位股東無奈地自我安慰地說,「雖然公司沒有給股東帶來多少收益,但好在IPO之後,公司沒有再圈錢! 」 利潤微薄難量產 依賴政府伺服器難突破 作為2000年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浪潮資訊近年來以伺服器為其核心產品。 一直以來,浪潮將其自主研發的伺服器能與國外品牌競爭作為驕傲,多次蟬聯國產伺服器市場銷量和銷售額冠軍。 然而,多年來,看上去很美的高新技術,並沒給公司股東帶來驚喜。 隱藏在「國產伺服器第一」優美數位之後的,是浪潮不願提及的政府扶持、低利潤、高成本以及極不好看的公司財報。 據悉,政府採購是浪潮資訊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公司的伺服器產品主要銷售給政府,占收入的40-50%;在其4路伺服器產品中,政府採購就高達75%。 「實際上,浪潮伺服器一直在依賴總部和政府的支援,在其他地域沒有拓展令人滿意的市場。 」知情人士透露。 穩定的政府採購並不等於良好的收益。 按年報調整後的資料,2007-2009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別為0.053元、0.0923元、0.0174元。 其中2008年收益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公司初始投資的東港安全印刷股份公司上市獲流通後,公司賣出了80萬股,獲得了799.42萬元的收益。 2009年,東港股份現金分紅又為浪潮資訊貢獻了421.2萬元。 如果不看合併報表,事實上,2009年,浪潮資訊母公司虧損了168.8萬元。 年報顯示,2009年伺服器及微型電腦的毛利率比上年減少1.73%,僅為13.78%。 而公司的軟體及系統集成系統業務,毛利率一下下降20.77%,為-13.38%。 計世資訊副總經理郭海濤認為,隨著IT業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硬體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而競爭日益激烈,伺服器產品也在持續降價,毛利率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而伺服器行業高端技術都還是掌握在IBM等國外廠商手裡,外有IBM、HP,內有聯想,浪潮資訊必須面對這些巨頭的競爭。 浪潮資訊也表示,在強敵包圍中生存,利潤空間非常有限。 據悉,浪潮資訊向上游、向高端伺服器領域拓展的行動已經起步,但由於晶片設計週期長,短期內難見效益。 目前公司雖有8路伺服器的產品,但並沒有規模量產,而且,該系列產品最終是要過渡到32路伺服器的,某種意義上,8路伺服器僅是中間產品。 郭海濤認為,當前伺服器市場較為穩定,出現爆發式增長可能性不大。 但對於核心產品利潤的微薄、高端技術的難以規模量產的浪潮資訊來說,處境頗為尷尬。 不過,雲計算的興起,似乎給浪潮資訊帶來了一絲新的希望。 從年初宣佈進軍雲計算領域致使股價大漲,到日前直言雲計算尚無產品難創收益,浪潮資訊的表現讓股東哭笑不得。 而期間浪潮計畫以不超過1.5億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消息,也讓業內頗為驚奇。 雲計算戰略滯後 有炒作無產品難盈利 年初,浪潮資訊控股股東浪潮集團集團副總袁誼生宣佈,浪潮將在2010年正式進軍雲計算市場,浪潮雲計算戰略包括內部雲建設、虛擬雲開發、參建雲計算聯盟、成立雲計算研究中心、 推動應用研究和自主雲標準等諸多方面,不僅單單從產品出發,而是從應用、方案等角度開展工作,這些環節中將突出浪潮自主研發能力和實力。 郭海濤認為,科技進步會帶動企業需求,雲計算是不可逆轉的行業趨勢,因此浪潮資訊進軍雲計算,是順應潮流。 據瞭解,雲計算不僅大大地提高了資訊處理能力,而且徹底改變了計算與存儲的方式;而便宜以及按需的計算能力,也使雲計算成為物聯網的前奏「大腦」。 IDC預計,2010年將是「雲端運算服務元年」,雲計算的增長速度將是傳統IT行業增長率的6倍,未來5年雲端服務的平均年增長率可望達到26%。 「2010年是浪潮雲計算戰略的開拓年和加速年。 」袁誼生則如此描述浪潮的2010年,「浪潮發佈雲計算戰略較晚,但這不代表不關注這個領域,也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 」 浪潮雲計算戰略的發佈確實很晚。 Google、IBM、微軟、EMC、VMware等跨國巨頭,早已將雲計算作為新的戰略核心,並探索其企業級、社會級的應用。 有觀點認為,因在傳統伺服器方面具備優勢,浪潮資訊如果要涉足雲計算領域,將來應大有所為,浪潮資訊應當趁早決斷。 但浪潮資訊似乎仍在猶豫。 發佈前夕,一位曾到浪潮資訊調研的上海某券商研究員透露,在他前往公司調研時,公司管理層明確表示,還沒有涉足雲計算方面的打算。 戰略發佈同日,浪潮資訊董秘李豐仍然對外表示,雲計算只是個概念而已,公司目前沒有涉足,也對公司經營沒有任何影響。 不過,在行業趨勢面前,浪潮資訊不得不表態。 浪潮集團對雲計算的高調宣講,讓浪潮資訊股價一度表現非常堅挺,吸引了大量的遊資,短期上漲幅度超過50%。 儘管如此,分析人士悲觀指出:「炒作成分太濃,沒有基本面的支撐,股價與目前基本面並不吻合,風險很大,沒有長期性。 」 仿佛為了印證此觀點,在「發佈雲計算戰略較晚」的事實基礎上,浪潮雲計算「開拓年和加速年」以及「還有機會」的展望,卻遲遲未見下文。 除了備受爭議的中國雲計算技術與產業聯盟成立,鮮有成就見報。 一位股東為此專門請教浪潮資訊,雲計算何時能給公司帶來收益。 然而,這位股東得到明確的回復:雲計算目前對公司來說只是概念,公司並沒有研製出相關產品,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帶來實際收益。 不過,浪潮資訊似乎想到了短期內獲得收益的新辦法。 4月16日,這家高科技企業公告,公司董事會授權管理層使用不超過1.5億元購買中短期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以獲得高於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 這不由讓業界產生疑惑,是浪潮資訊研發雲計算產品的能力有限? 還是公司根本不想讓雲計算落地? 郭海濤認為,首先,雲計算還處於引入期,尚未進入成熟期,儘管該技術可以節約成本,但在安全、架構等方面尚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還很難普遍盈利。 其次,雲計算只是使硬體性能得以更充分地發揮,受益程度更大的,是致力於軟體和服務的廠商,而非硬體廠商。 而硬體方面,又以技術成熟度較高的IBM、Intel等公司率先受益。 無錫龐大的物聯網產業集群已使IBM獲益匪淺——無錫目前已與IBM公司合作設立有商務雲、開發雲、政府雲等三大雲計算服務平臺。 而浪潮等國內企業在技術上目前還只能處於跟隨階段。 「雲計算時代,硬體方面的變化不大。 」華東師範大學電腦系研究雲計算領域的一位教授也表示。 「主要的突破是在軟體方面,整個平臺的架構是最有挑戰的。 」這也同時意味著儘管硬體會先從雲計算中獲益,但不會帶來爆發式的增長。 「軟體企業方面的增值是最大的,遠遠要大於硬體製造商。 」 此外,對於欲突出自主研發能力的浪潮資訊來說,具體的定位也是一個重大挑戰。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則在5月21日的雲計算大會上提醒說,雲計算的發展要吸收互聯網發展初期網路泡沫帶來的影響,「在雲計算發展中,企業界和科技界要進行定位,我能夠貢獻什麼,我能獲得什麼,這些必須要有很好的模式。 」 「傳統伺服器和雲計算都難以突破,或許,這就是公司將2億現金投入到主業的興趣減淡,而將目光轉向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 」業內人士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