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計算能力,IT廠商不斷推出新品,同時IT設備採購商也不斷投入資金進行IT設備的優化升級。 然而購入計算能力更加強大的新產品是否是企業提高計算能力的唯一途徑? 雲計算的到來,讓企業有了更好的選擇:在不購入新品的情況下,通過虛擬化等技術可以提高自身IT資源的使用效率,以集約化的方式實現IT利用率的增長,從而降低IT投入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隨著雲計算的IaaS、PaaS、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759.html">SaaS模式的逐漸形成,企業或個人消費者甚至可以採用租用等方式購買IT資源, 更加划算。 租用模式允許使用者選擇IT資源的類別、品級、使用年限等,完全圍繞自身的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IT廠商給出的解決方案。
顯然,這是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作為IT基礎資源的重要提供者之一,電信運營商在整個產業鏈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不過由於電信運營商在各種增值服務上的弱勢,其正在逐漸淪為「啞管道」。 各種IT資源借助電信運營商到達企業或個人使用者,產業鏈的大部分價值被IT廠商佔據,電信運營商則被邊緣化了,其發展空間越來越有限。 能否借助雲計算進行轉型,是關係到未來電信運營商發展的關鍵一步。
「搭便車」的心態
在雲計算概念出現之前,還曾有網格計算、效用計算等概念,網格計算是將一群鬆散耦合的電腦群組成的一個超級虛擬電腦,常用來執行一些大型任務;效用計算是指將IT資源進行打包銷售並按量計費,像使用電力等公共設施一樣。 雲計算可說是兼備了兩者的優勢,是IT行業未來的趨勢。
相對於國外,國內的電信運營商起步相對較晚,而且重建設、輕應用。 國外最早涉足雲計算的電信運營商是美國的AT&T,其早在2006年就開始了雲計算領域的規劃,後整合了美國、歐洲和亞洲的5個超級IDC,建立了包含38個IDC的AT&T雲服務網路, 在此基礎上于2008年8月推出了雲計算產品Synaptic,以現購現付的機制向使用者提供虛擬伺服器、IDC代管架構、大規模運算及隨選應用程式服務。
而國內的電信運營商之中,最早展開雲計算規劃的是中國移動,2007年7月,中國移動利用閒置的15台電腦,基於開源軟體搭建了海量資料處理實驗平臺,展開雲計算方面的一系列實驗。 但是直到2010年5月,中國移動才對外發佈了大雲1.0版本。 根據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的說法,當前中國移動的「大雲」已形成了完善的雲計算產品體系,實現了雲主機、雲存儲、雲網路,海量資料存儲和管理,大規模系統管理調度等核心模組。 但是這些研發成果還沒有實現大規模的商用,中國移動的雲計算其實是「雷聲大、雨點小」。
中國聯通在雲計算領域也是乏善可陳,2009年制定了中長期的雲計算發展戰略,對外業務以IaaS和PaaS為主,在今年4月17日舉辦的2012第四屆CCS雲計算峰會上, 中國聯通IDC運營中心雲計算專案經理曹魯介紹中國聯通的雲計算實踐時說,中國聯通將馬上推出雲計算服務,不過會與其它電信運營商推出的產品類似,趨於同質化。
相對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在雲計算領域起步較晚,但是動作卻更加迅速。 今年2月22日,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軟體合作洽談會期間,中國電信四川公司推出了八大雲計算產品和解決方案,即雲主機、雲電腦、雲安全、雲呼叫、雲軟體超市、翼盤、企業雲存儲和虛擬雲資料中心,面向企業和個人使用者提供雲計算服務。 有消息透露,在3月底,中國電信還註冊成立了專門的雲計算公司,並聘任具有20多年海外工作經歷的專家謝朝陽出任電信雲計算公司總經理。 中國電信還制定了「三步走」的雲計算發展策略:第一步,統一建設部署覆蓋全國的雲計算資料中心;第二步則是構建全網統一的雲管理平臺;第三步,依託覆蓋全國的光網路,實現雲資料中心的高速互聯和使用者高速接入,融合寬頻與雲計算。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