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至今,六年過去了,雲計算不僅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輪的IT競賽,同樣也漂洋過海在中國遍地開花。 特別是走過被視為中國雲計算落地元年的2012,不僅科技部頒發了首個部級雲計算規劃《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將雲計算發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時有資料預測,在「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5年), 國內雲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元到1萬億元。
一時中國雲計算發展風頭無兩,不僅得到地方政府支援,產業鏈各方也幹勁十足,紛紛打造「國產雲」,加速雲落地。 然而在國內雲計算蓬勃發展勢頭中,業界也開始嗅到一絲「硝煙」的味道,這味道來自國外IT巨頭攜產品、技術在中國市場的開拓,與本土企業在「國產雲」製造過程中的摩擦。
雖然在採訪過程中,來自本土設備供應商、服務提供者的高層紛紛表示,目前國內雲計算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在雲計算市場並不只是競爭,更多的是合作,但業界已有普遍的共識,國內企業在技術產品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2~ 3年的滯後。 根據市場發展規律,儘管在初期階段,技術問題並不會成為國內雲計算發展的主要矛盾,但國內企業是否能抓住發展視窗期,成功趕超,在雲計算市場成熟後仍能獲得與國外廠商比肩或更突出的競爭優勢?這正是那「一絲硝煙」所引發的擔憂, 而就目前中國企業在雲計算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表現,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巨頭盤踞的虛擬化
過去IT資源屬於「包產到戶」,雲計算到來後其一大優勢便是實現資源動態和共用,而其基礎便是虛擬化,同時虛擬化也是業界看來邁向雲計算必要的一步。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近期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伺服器虛擬化和桌面虛擬化銷售額將增長43%,產值將達27億美元。 到2013年,全球將有60%的伺服器部署虛擬化解決方案,屆時通過對物理伺服器的整合,可以將物理伺服器數量縮減到現有的10%。
而在全球大規模部署虛擬化的背景下,目前國內虛擬化的實際情況卻是「普及程度還很低」。 Gartner首席分析師張瑾表示,雖然大部分企業採用了虛擬化技術,但從使用程度上看,目前國內大型企業幾乎沒有把關鍵應用、核心應用實現虛擬化,實際雲化程度較低。
這樣的情況,一方面與國內企業小心謹慎的態度有關,一方面也與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產品相關。
目前在虛擬化市場上,幾乎全是國外廠商的身影,其中VMware更是獨佔大部分虛擬化市場,並一直引領著虛擬化技術的發展。
VMware趨向伺服器、存儲虛擬化領域,其主攻虛擬化市場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技術積累深厚。 無論是存儲區域網(SAN)廠商、伺服器廠商還是網路廠商,都與VMware有著聯繫。 自2007年VMware公司進駐中國市場以來,截至2012年5月份,VMware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已高達80%。
另一家虛擬化廠商思傑則專注在桌面虛擬化領域,微軟的Hyper-V為使用者提供一套整體的虛擬化解決方案,IBM繼續提供著小型機的虛擬化解決方案。 同時開源產品Xen和KVM則瓜分了剩下的市場份額,前者由思傑牢牢掌握,後者由紅帽贊助。
對於國內企業而言,清一色的國外產品並不能很好地滿足本地一些定制化需求,同時高昂的價格也讓部分企業存有疑慮。 所以開源逐漸成為大多數廠商快速進攻雲計算市場的捷徑,以此回應國內大部分企業對於虛擬化的需求。
「目前國內企業推出的虛擬化產品,大部分都是基於成熟的開源虛擬化產品進行二次開發。 」業內專家張雲帆表示。 國內企業本身對虛擬化核心技術掌握的欠缺,使其產品將依賴于Xen等產品自身改進,而開源產品需要廠商對技術持續的貢獻,以及後續版本的更新,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並且牽頭廠商在技術走向以及創新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見地,歸根結底, 技術還是由上述幾家國外廠商所掌握。 特別是在重要的伺服器虛擬化領域,上海電信專家劉敏也表示:「國內目前欠缺將伺服器與虛擬化結合起來的能力,大部分企業選擇了二次開發的路線,這也是我國雲計算發展在技術層面與國外的差距。 」
國外廠商在這方面有長期的積累,甚至在雲計算還沒有興起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一些核心技術。 對於國內廠商而言,開發虛擬化產品需要大量的虛擬化理論與技術基礎,其產品開發週期長,技術門檻較高,同時還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 但作為雲計算的基本支撐,「從國家科技戰略來講,這部分必須為本土企業所掌握而不能依賴外國。 」記者採訪了部分國內設備供應商,其均表示虛擬化作為一項關鍵技術,國外企業佔優勢,國內企業仍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並且一些國內廠商及重點高校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攻堅,以縮短國產和國外的差距。
缺少雲計算公共服務與管理平臺
另一方面,對於國內雲計算而言,不管是互聯網企業、政府投資產業園區,還是運營商開展的雲服務,目前都主要集中于IaaS層級,「在PaaS、SaaS層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張雲帆表示, 雲計算最基本的應該是基於分散式運算和提供網路服務的理念,而現有成熟的雲平臺較少,同時分散式運算核心技術如Hadoop等,國內企業在技術掌握上還比較落後。
目前成熟的PaaS平臺主要為微軟的Windows Azure、Google的App Engine以及Salesforce.com的Force.com平臺,其中微軟Windows Azure更是聯合世紀互聯在2012年落地中國, 成為首個在國內獲得公有雲運營資格的國外企業。
據悉,Windows Azure包括Windows Azure作業系統、SQL Azure資料庫平臺和AppFabric應用服務平臺,不僅將資料庫、開發工具、中介軟體整合成一個開發環境,同時還提供虛擬主機等服務, 在跨域遷移方面也表現上佳。 而國內企業卻少有能提供此類服務的,並且服務規模也小,難以形成競爭態勢。
同時在雲管理平臺方面,劉敏認為國外企業因為有自身虛擬化產品做基礎,所以在搭建雲管理平臺時相對更容易。 並且其指出雲管理平臺更為重要的特性是將IT基礎設施包括存儲、網路、伺服器資源,跨域遷移等整合起來,而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ICT企業在該領域的表現並不是很好。 從這個角度看待,目前中國企業仍有很大的趕超機會。
痛在技術
事實上,目前中國在雲計算發展過程中許多問題逐漸凸出,這其中既包括技術問題也存在一些產業亂象。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追逐政績投資「雲房地產」,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Gartner預計在2015年~2016年間,或將有70%的政府雲專案會失敗。 張瑾也表示一些地方政府應該轉變角色,脫離投資者身份,進而制定雲計算發展法規等規範市場。
但在宏觀環境小步調整趨向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對於廠商而言,也應該針對雲計算蓬勃發展背後所湧現出的技術難關進行攻克。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並且在國家對雲計算技術發展重視的情況下,產業環境也有利於廠商在技術方面進行創新。
當下雲市場處於「戰國時代」也是事實,企業可以做雲計算的很多,但做得好的卻很少。 在H3C運營商網路拓展部部長李明看來,這主要是我國企業在雲計算方面缺乏基礎的研發和長期的技術發展路線。 另外劉敏也表示現在無論是國外IT廠商還是國內ICT廠商,很多都有提供端到端雲計算解決方案的能力,國外廠商提供的服務產品在穩定性、開放性方面更好,但價格高昂;國內廠商產品服務雖然價格便宜,但在諸如雲管理平臺等方面, 並未有開放介面,雖然是在開源產品上做二次開發,實際上開放性並不優於國外產品。
儘管技術落後是事實,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對國內多家企業採訪中,其均透露了希望將技術做扎實,趕超國外的願景。 據瞭解,某通信設備供應商,其過去幾年組織了幾千人的研發隊伍,從多個方面展開對雲計算的核心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並將重點鎖定在虛擬化平臺和管理系統、桌面雲、資料中心管理,整合的雲基礎設施包括伺服器、網路、存儲等。
另外,雖然國外IT廠商在對某些核心技術的把握和對市場的把握上存在優勢,但從幾次IT浪潮發展看,我國與國際先進水準的技術時間差越來越小,「在雲計算新浪潮中,基本上可以說我們已站在潮頭了」,李明表示。 李明指出雲計算所包括的方方面面的技術都是需要本土廠商掌握,同時雲計算已經由點及面拓展開來,而大量雲計算專案的紛紛落地不僅是巨大的市場機遇,也是技術創新的機遇。 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雲計算可以助力社會運轉效率提高,節能降耗持續性發展。 而對於國內企業而言,「我們肩負著這樣的使命!」 李明說道。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