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左右,電信總經理王曉初就提出要轉型做資訊服務提供者,把收入從固話、寬頻的接入服務,轉移到內容服務上。 但因為大型央企你懂的,轉型一直不順利,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新產品,收入還是依賴固話寬頻手機的接入服務。
轉型有2個很大的障礙:
1. 薪資水準無法和私企競爭。 很多人都以為電信員工有錢,但其實只是領導有錢,底層技術人員的薪資只有私企的一半不到。 而且公司內部統一崗位標準,部門領導沒權多發錢,技術部門碼農的工資和其他部門混日子的人差不了多少。 這樣的薪資,怎麼和互聯網企業搶技術人才? 造成的結果就是優秀人才大量外流(跳出去工資至少double),留下的人裡混日子的多(電信一般不會因為工作能力差開除員工),逆向淘汰,整體技術水準越來越差。
2. 考核機制僵化。 KPI考核,即使在私企裡,也通常會起到抑制創新,鼓勵保守的作用,何況是在電信這樣的官僚企業。 電信各部門,每年最大的任務就是不擇手段完成KPI。 有些很搞笑的KPI,甚至要犧牲收入利潤去完成。 比如某個研發APP的部門,KPI是裝機量,那麼該部門就花很多錢去買通管道商,預裝APP,達到KPI的要求。 至於裝了有沒有人用,能不能盈利,只要KPI裡沒說,就不用管。 整個電信的KPI考核,充滿了這種自欺欺人的笑話。 這樣誰還有心思做產品?
這些事情電信領導都明白,能做到電信高層位置的都是聰明人。 但電信是個及其龐大的官僚機構,地方大員的權力很大,利益關係盤根錯節,既得利益者安於現狀,不是高層想改就能改的。
於是高層想了個辦法:孵化內部創業。 就是撥一筆錢,作為風投給內部有創新思路的員工去開創業公司。 創業公司的KPI考核比較松,有很大的自主權,員工的薪資也有一定的提升。 簡單地說,就是想讓這些創業公司局部脫離電信的官僚機制束縛,但又能利用電信的一些資源,期待他們之中能有幾個做得小成了,電信再加大投入,做成大的產品。
從目前實際效果來看,似乎不太好,還沒看到有什麼像樣的創新產品出來。 大多數內部創業公司,效率極低,把投資的錢花完了啥也沒做出來,估計他們申請孵化專案本來就想撈一筆走吧。。。 整個孵化計畫能不能成功,還要過幾年才能評價,但我個人感覺不看好。 不排除能做出個別牛逼的產品,但結局無非是:
1. 創業人員跑了自己創業去了,完全脫離電信控制。
2. 電信各部門都想分杯羹,陷入權力鬥爭,然後黃了。
3. 電信想加大投入,成立新的事業部去接管這個產品,然後官僚化,效率極低,黃了。
4. 創意被某著名互聯網公司發現,然後大家懂的。
最後能説明電信成功轉型的,萬中有一就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