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Medium CEO Ev Williams 2014年1月底給內部員工的一封公開信,10月份發表在了Medium專門收集Medium內部文章的欄目Inside Medium上。 標題所提到的公司實際上特指Medium,而你則代表Medium員工。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此文適用于所有的初創企業和員工。 跟Medium的處境一樣,初創企業猶如一艘小船,小到沒有將個人利益淩駕于集體之上的空間,大家必須同舟共濟,勁往一處使才能抵達公司和個人勝利的彼岸—因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是一家初創企業。 這些日子裡這是個有點沉重同時令人困惑的話題。 我的意思很簡單—我們的業務尚不可持續。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壯大或者優化某個東西那麼簡單,而是要從頭開始發動起增長與精華的引擎。
我們的成功並沒有保障。 實際上,從統計意義來說,可能性不大。 套用那句已經說濫了的話,我們真的是團結在一起。 這裡沒有自負、內訌或者將個人利益淩駕于集體之上的空間。 實際上:
你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
儘管任何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人這麼做,但初創企業有所不同。 在一家更大的、業已定型的組織裡,實際上個人利益優先有其合理性—這是與內部的其他人爭名奪利以及控制權的需要。 這個作為「獲得成功」戰略來說也許是行得通的,而且(在這樣的組織裡)個人所為往往很難影響到整個公司的成功。 因此,哪怕自私行為對組織不利,但對全域影響卻是極小的。 在大型組織當中,個人利益優先的淨效應是有利於個人的,短期內尤其如此。
但你是在這裡工作(初創企業 Medium)。 這意味著:1)你會影響到整個公司的成功。 2)公司成功將是影響你個人成功(你的職業、收入、工作幸福)的最基本要素。 不好的是,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失敗了,你得另謀高就,而你的期權將不名一文,你的簡歷將不會給人留下印象。 此外:你可能還會後悔本該過上另一種生活。 這太糟了。
也有好的一面,在早期階段説明一家偉大公司搭建了它的任何一部分(尤其是超級棒的一部分)基本上就可以說你取得了成功。 如果你是 Google 的前 100 號員工(且呆的時間不太短),那你不僅簡歷風光,賺錢不少,而且為學習和成長創造了巨大的機遇。 此外:
你可以毫不愧疚地說自己説明了數百萬人並改變了世界。
在這裡同樣有可能。
因此,這就是你的工作:竭盡所能説明 Medium 取得成功,把個人的拋諸腦後。
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犧牲自己,連自己不快樂或受到不公正對待都不說。 實際上這對 Medium 也不好,因為你長時間保持健康快樂和富有生產力對於公司來說是最好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你得努力工作,説明別人取得成功,不要去想個人榮譽或「往上爬」。 這條船裡沒有這種梯子。 它很小,我們所有人都只做一件事—劃槳。 如果你擔心的是同一條船上的其他人而不是其他船上試圖擊敗我們的人,那你擔心錯了。
還有,如果你是勁往一處使的集體的一部分時,那種感覺會很棒的。 那樣最好了。
而且,你在一條小船上時,可以看出誰在拼命劃槳,誰在東張西望。 在小公司裡面,周遭誰在做貢獻是很容易知道的,最起碼日久見人心。 所以,在一家運用得當的公司裡,少些自我、少點抱怨、埋頭苦幹的人就能得到相應的名譽與地位的回報(記住:你周圍都是會賞識你的有心人)。
有雄心,希望獲得承認、希望給同事留下印象,這都沒有問題—只要那些努力用在説明我們取得成功的方向上。 但是一般而言:
無私就是自私。
我們來說得具體一點。
不要關注你自己的地位、角色或者頭銜。 人很奇怪,總是喜歡與周圍的人相比。 但在「holarchy(合弄制)」的組織結構裡,誰都知道那些並不是貢獻的反映。 用你説明了多少而不是頭銜來定義自己。
樂於助人。 説明公司的另一個人取得成功—不管方式如何,無論是教東西,提供真誠的回饋或者僅僅是一些鼓勵的話,你都是在説明我們大家。
保持彈性。 不變的唯有變化本身。 也許你得到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後來不是出於你的問題那機會又沒了。 也許對方只是打錯了電話。 什麼樣的事情都會發生,姑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放眼長遠。 如果我們成功了,那就會有無限的擴張機會去做大事。 到時候你就可以以一位樂於助人、沒有自我的貢獻者的身份樹立起個人聲譽,並獲得無數機遇。
承擔責任。 這是你的公司,要有主人翁精神。 如果出了問題,那是你的問題。 説明找出問題,盡你所能解決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也許是關係緊張,也許只是洗個盤子。
不要抱怨。 適當的關係緊張和擔憂是有益的。 但是抱怨別人或別的部門或決策通常是無益的。 如果你的確需要抱怨,向可以有所作為的人抱怨。 不要傳播負面情緒,這樣不好。
注意形象。 那些過分專注于打造個人品牌的人往往不以公司為先。 你跟外面的人或者媒體亂講也許有合理的理由。 雖然別人不知道,但你的同事清楚真相,這時候你已經開始播下怨恨的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