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g
有個古老的話題,中文網站為什麼用不好Tag這種時髦的2.0概念? 2007年的時候我跟同僚解釋過緣由(雖然他們當時弄死不信),到了2010年,話題是不是應該消停了? 但不信邪的人還很多,還是常有產品設計者雄心勃勃要上Tag。 他們大約覺得世無英雄,舍我其誰,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好吧,我再講一次。
Tag是什麼? 是一種內容組織的輔助形式。 在國內,它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語言的細微性。 英文的語言細微性是單詞,有著約定俗成的固定的單詞表意,比如一張貓的相片,Tag多半是Cat。 然而在中文環境中,語言的細微性是字,詞語有著多樣化的構成。 同樣是貓的相片,Tag可能是貓,可能是貓貓、貓咪、咪咪、小貓咪等等,每個都正確,並不存在統一的表達方式。 使得同主題下的內容組織渙散。
第二個主要障礙則是使用習慣,Tag由使用者自已標幟上去,這意味著使用者首先得有主動分類整理內容的意願,然後才會接受Tag之類的手段。 我不了解國外使用者的心態,但國內使用者,就我所知,基本上缺乏這種意願。 他對組織整理內容——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都缺乏動力。 即便你逼著他去填Tag,也只會令使用者感到茫然,嫌麻煩,瞎填一氣。 他更願意選擇明確的預設分類,因為這是他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
國內使用者並非不需要分類,而是不習慣對內容進行個人化的分類。 分類組織的成本要不由產品方來承擔,要不就用明確的指引來降低他的思考成本。
那麼,如果中文網站想用好Tag,必須突破以上的兩道關隘。 網站內容最好有約定俗成的表意詞(使用者構成與內容主題相對單一),而使用者也最好有分類整理資訊的意願(使用者能從中受益)。 你看,比較接近的篩選結果就是douban.com,但這同時又是與網站定位緊密關聯的,難以複製的。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Tag不用也罷。 官方提供預設分類(可能是多類/多級),並允許使用者自訂分類(審核後成為預設分類),是一種笨拙但務實的方法。
2、Flickr
2007年1月,那時我還在管內容中心,管轄範圍包括數碼頻道,一拍腦袋,想做一個相片分享網站。 也就是以後的PP。 因為當時我還不太懂產品,出茅招無數,產品也沒做好。 但只有一件事情選擇正確:堅定地放棄Flickr模式。
我下這個決定的時候,巴巴變大概已經發佈了,後來還有三四個照抄Flickr的產品發佈,最有名的是又拍。 當時網易相冊和網易博客也用了Flickr的概念。 但這些都沒有打動我,死死認定一點,Flickr模式走不通。
為什麼走不通?
剛開始我只看到了第一枚地雷,就是Flickr缺乏強大的公共流覽中心。 「發掘」頁面的內容太少,Tag在國內又行不通。 無論是頻道也好,論壇也好,國內使用者都習慣到一個資訊密集的公共流覽區去獲取內容,由產品方來負責品質審核和資訊分類。 這習慣幾乎是不可動搖的。 即便豆瓣這樣的高端社區,書影音條目也構成了有效的公共流覽區。 而Flickr恰恰不能向使用者提供集中瀏覽模式,以使用者為節點的跳轉式流覽不符合國情,群組則是在成熟的使用者基礎之上的衍生品,無法一步跨越過去。
繼續做了一年的PP,又找到Flickr模式的第二枚地雷。 所有的資訊多節點分佈、點擊本頁刷新的網站,有個重要的門檻是「內容品質保障」。 使用者每進入一個頁面,都需要找到一條感興趣的內容,點進下一個頁面,讓點擊的鏈條能串起來。 如果他經過好幾個頁面,發現相片都沒什麼意思,很可能關閉視窗——這一關就徹底退出了網站。
下面兩個頁面分別是Flickr與又拍的3月作品精選,瞄一下,點一下,誰能維持你的點擊衝動?
HTTP://www.flickr.com/explore/interesting/2010/03/
HTTP://www.yupoo.com/explore/interesting/2010/03/
國內的攝影品質遠低於Flickr,同時國內攝影愛好者任性的上傳行為介乎于相冊儲存與作品展示之間,使得跳轉式的流覽常因為「無下箸處」而整個退出。 過於平庸的內容水準無法支撐分散的資訊節點。 如果缺乏大量優秀的作品來連接,Flickr模式的使用者點擊鏈條極容易斷裂,這也意味著使用者對產品的信任感的斷裂。 而動態則受累于單薄的使用者關係,撐不住天塌下來。
因此,POCO遙遙領先于巴巴變、又拍,是一場典型的當地語系化產品 VS 水土不服的舶來品的勝利。
3、淺談推廣
推廣不是我擅長的本事,但最近得參與推廣計畫的制定,揪著下巴想了半天,對產品推廣有如下的幾點淺薄看法。
第一步,篩選出產品的潛在目標使用者群,有可能的話最好再做一點簡單的分類。 對於無差別推廣我一直很反感,命中精度太低,尤其容易導入定位之外的雜質使用者,亂說亂動,對目標使用者形成干擾。
第二步,根據目標使用者群的特徵,量身定做宣傳內容,爭取其被宣傳資訊打動,對產品有一個正確而積極的預期。
第三步,當目標使用者被宣傳資訊吸引過來後,引導他進入一個友好的新使用者流程,快速瞭解產品的特色與競爭力。
對大多數產品來說,推廣重點就是這三步。 但對於我們這種大平臺推廣模式,還得注意另外三點:
A、次層網域的記憶難度遠遠超過頂層網域,所以一定要爭取到可靠的固定入口,並在宣傳資訊中向使用者提示這些入口。 方便使用者找到路回來。
B、想方設法與平臺內的其他重點產品整合一下,它帶來的不僅是流量,更加是其他產品使用者對你的信任感。 重視域內品牌的聯動與曝光。
C、別一口氣把牌打光,推廣力度與你對產品競爭力的信心相吻合。 信心越強,推廣越猛。 否則當使用者有了成見,再吸引他來看看可就難了。
道理就這麼簡單,看我們能做到什麼程度了。
來源: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03130465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