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於中關村是中國矽谷的說法由來以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關村代表了一種IT產品及配件的集散地。 正因為如此,中關村創業大街創街的時候被寄寓厚望,並由次聚焦了無數鎂光
關於中關村是「中國矽谷」的說法由來以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關村代表了一種IT產品及配件的集散地。 正因為如此,中關村創業大街創街的時候被寄寓厚望,並由次聚焦了無數鎂光燈的關注,但是,這條大街能否扭轉這種外人對中關村的看法?
近日,銳觀察先後兩次走訪了中關村創業大街。 與中國歷來講究的謀定而後動不同,這條大街除了增添了幾個大牌子,並沒有看到什麼別的變化。 比如,黑馬會忙著裝修,聯想之星一樓的展廳已經佈置好了,但還沒有對外開放,這條大街更多的還是保持著原來文化大街的諸多元素。
即便如此,在一些創業導師和投資人看來,這條創業大街存在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這條大街上的幾家科技公司本身。 銳觀察採訪了多名業內名人,試圖厘清下面幾個問題:
1,創投企業和創業者紮堆中關村大街的原因是什麼?
2,中關村創業大街和美國矽谷相比,缺少了點什麼?
3,中關村創業大街和矽谷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它是否是真正意義的「中國矽谷」?
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自強、創業公社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社長李易以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總監商容接受了銳觀察採訪。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被採訪人有很多觀點趨於一致,比如:
1,中關村創業大街和矽谷都喜歡「紮堆」
2014年6月,聯想之星創業團隊搬離了融科大廈,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 在這兒,他們搭起了一個展廳。 周自強向銳觀察表示,搬到中關村大街的目的,是因為這兒是創業者彙集的地方,很多機構都在這兒,聯想之星除了投資,還有創業服務的專案,離創業者近點,有利於工作展開。
李易認為,這種紮堆文化也是中國特色之一,比如開發區,一條街,農貿市場。 中國應該警惕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
2,中關村創業大街VS矽谷從「形似」到「神似」
關於中關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海龍、鼎好、E世界,甚至是矽谷電腦城,實際上,上述地方更多的是代表了一個電腦PC的集散地,儘管近年來,這些地方在不斷的轉型。
在商容看來,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越來越有矽谷的范。 比如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某家咖啡廳,在佈局上,1樓是咖啡館,2樓是大會議室,3樓則可以容納一些創業團隊辦公。 這種佈局和微軟的雲加速器幾乎一模一樣。
3,都是依託名校資源和科研資源
周自強認為,美國有斯坦福,中關村附近有北大清華人大,當然,還有中科院的各種科研所。
李易也認為,依託名校資源是雙方的一個共同點,但同時,李易強調,雙方也有一些區別,比如矽谷的老師既是校長又是資本家,既教學又教做生意,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
關於中關村創業大街和矽谷的區別,被採訪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矽谷是天然形成,中關村創業大街是政府推動。
比如,李易認為,矽谷是沒有組織的,但在中國,中關村創業大街獲得了中關村管委會的大力支援。 在架構上,不是一回事,在體制上,也有所不同。
2,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投機構和投資人還是太少了。
周自強認為,中關村的投資人太少。 舉個例子,聯想之星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有一個20人的投資團隊,可以看專案。 但是,類似聯想之星這樣的隊伍太少了。
李易也認為,國內的風險投資比矽谷要差很多,在美國這些都很完善,從1輪到2輪,企業即使虧損也有人願意買你的股票。 但在中國,很多地方是看重掙錢能力。
3,中關村創業大街很小,矽谷卻很大。
關於這點,被採訪人基本上保持一致。 不過,被採訪人也強調,儘管中國目前和美國矽谷差別很大,但是,這並不妨礙中國出現很多好的創業專案,比如,中國的O2O就比美國要好,(線上打車即屬於此範疇)。 中關村創業大街有很多專案,在模式創新、微創新上都做得不錯,儘管在技術創新上和美國矽谷還有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