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給互聯網創業者的建議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互聯網
周鴻禕
建議
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但究竟怎樣才能打造出一種成功的互聯網產品? 很多人對此一直存在著理解的誤區,它也困擾著很多創業者。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實踐,我認為成功的互聯網產品要有幾個不容忽視的特點: 第一,互聯網產品要有一個靈魂,要符合相關領域的遊戲規則,能打動使用者的心。 如果這一點沒做好,產品外觀做得再華麗,介面再漂亮,後臺再強大,也很難成功。 打動使用者的心,這好像是廢話,但也最質樸,很多產品其實不是在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而是在發明或幻想使用者需求,甚至逆著使用者需求在做。 像國內很多SNS都模仿Facebook,儘管很像,但都不太成功,而開心網摸對了使用者的脈,中國互聯網使用者上SNS實際是以開心、娛樂為主旨,開心網簡單、容易上手、有好玩的小遊戲,這就打動了使用者。 第二,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運營、持續打磨。 好產品是運營出來的,不是開發出來的。 而傳統的軟硬體產品都有個物化的載體,不可能經常改,比較穩定。 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是服務,就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橋樑和視窗把服務傳遞給使用者,由於使用者的需求不斷在變,產品就要隨時調整。 早些年微軟的WindowsXP比較成功,因為在傳統的軟體時代,使用者需求不多,廠商很容易瞭解到這些需求;到了互聯網時代,閉門造車出來的Vista 就不可避免地失敗,因為使用者需求變化太快了,廠商對此沒有把握好。 像Google所有的產品,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小的改變,這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思路:產品一定是讓人去用的,要不斷地根據使用者回饋去修正。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以使用者和市場為中心」,但實際上還是「以公司為中心」。 我曾經看過一家大公司的內部報告,說要做一個IM產品打敗騰訊,說可以為自身帶來什麼價值,可以整合內部產品等,但從頭到尾沒有涉及能為使用者創造何種價值。 這種出發點必然預示著一個失敗的結局。 我認為自己做用戶端的資歷比馬化騰要老,如果真的做一個IM產品,在產品細節和技術上可能比他做得好,但很難比他成功。 因為我們倆的背景不一樣,我是做傳統軟體出身,而騰訊的創業團隊是從做傳呼的潤迅出來的,他們之前就在做服務,這一點給了馬化騰很大的説明。 這是一個分水嶺,馬化騰很早就掌握了互聯網產品的規律,把它當成服務來做,持續改進。 無論你的想法高明與否,我認為都不如使用者的選擇高明。 有了任何想法,不要奢望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場,不如先簡單地做出一點點就拿到市場上做實驗,一旦找對了方向就迅速跟進,一旦不對,再調整的成本也很低。 把使用者作為試金石,集小勝為大勝。 騰訊今天非常成功,它的商業模式難道是馬化騰一天想出來的嗎? 肯定不是,最初就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工具,但這個聊天工具就真的迎合了使用者的交友需求。 從前面兩點可以推出第三個特點,大家都說產品要做到專注和極致,對於互聯網產品我的感覺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在產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學會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要先找對一個點做到極致,否則你什麼功能都做,最後都不突出,沒有鮮明的賣點。 如果你掌握了互聯網產品的規律,我覺得可能你不用太多的人力,只要瞄準使用者的需求點,同時在技術開發方面採用「小步快跑,循序漸進,不斷試錯」的思路,就有可能超過大公司。 博主簡介:奇虎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