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f Update: 2014-06-15
一、安裝Linux 我安裝的是Oracle公司編譯的Linux 4.4。 1、如果這台伺服器最重要的作用是安裝Oracle,則直接給Oracle分配檔案系統。如: /boot 100M,/ 15G,/swap 2G,/opt 20G(將來ORACLE的程式將放在此目錄下,/opt相當於WINDOWS的 C:/Program File 檔案夾),/OracleData 20G (用來放Oracle的物理資料庫檔案),當然如果您的空間夠大,多給/ 一些應該也沒錯。但遺憾的是,後來事實證明,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 先到 0racle 網站上下載了 Oracle 11g for Linux 的 zip 包,並解壓2. 在使用者下執行 ./runInstaller -jreLoc /usr/lib/jvm/java-6-sun/jre/(我指定了使用我安裝的jdk,否則會中文亂碼)待續……3. 一路下一步就可以了,但其中有一些依賴的東西需要先安裝好,有a) libaio1b) rpmc) ksh4. 要把一些命令 link 到 /usr/bin 目錄下,其中 有a) awk ->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這個Linux下的MySQL資料庫單獨打包指令碼共有三個功能:1.建立以日期為名稱的檔案夾,用於存放mysqlDatabase Backup2.以日期為名稱的檔案夾如果超過30未更新,則自動刪除,以節省伺服器空間3.進入/var/lib/mysql目錄,對目錄下的所有資料庫目錄進行單獨打包從事行業不同,僅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請大家及時指正!#!/usr/bin/perlchdir "/backup";$file = "mysql_backup";if (! -e $file){system "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當一台機器上需要運行多個MySQL伺服器時,mysqld_multi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通過簡單的命令,它可以啟動,關閉和報告所管理的伺服器的狀態。下面的設定檔非常簡潔,僅僅是為了測試用,所以實驗前將原來的"my.cnf"做個備份吧,這樣會讓人安心點。這個設定檔如下:[client]# port = 3306# socket = /var/run/mysqld/mysqld.sockuser = rootpassword = dandan[mysqld_multi]#mysqld = /usr/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 安裝環境:Fedora 10 (核心版本:2.6.27.5-117.fc10.i686)Oracle Database 11g Release 2 (11.2.0.1.0)(在Oracle官網註冊並下載對應 Linux x86 版本)2.參考文檔:Oracle Database 11g Release 2 (11.2) Installation On Enterprise Linux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微軟介紹了一個新的工具,用來協助MySQL使用者把他們資料移轉到微軟的SQL Server資料庫。這個工具叫 SQL Server遷移助手(SSMA) 。MySQL因Oracle-SUN收購案,前途未蔔,微軟推出資料庫遷移工具意在搶佔MySQL使用者,而微軟表示此舉是在協助MySQL使用者。有興趣朋友可以點擊這裡下載,這個工具有二個版本,一個是MySQL到SQL Server 2005另外一個是SQL Server 2008 到SQL Azure。SQL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Oracle裡的set零零碎碎的,這裡整理歸納一下 SQL> set timing on; //設定顯示“經過時間:XXXX” SQL> set autotrace on-; //設定允許對執行的sql進行分析 SQL> set trimout on; //去除標準輸出每行的拖尾空格,預設為off SQL> set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MySQL 的 SELECT 語句中有這麼一個參數:SQL_CALC_FOUND_ROWS,這個參數可以配合 MySQL 提供的函數 FOUND_ROWS() 來使用。當我們使用 LIMIT ?,? 進行分頁查詢時,返回的只是你想要的記錄,例如 LIMIT 10 則是返回前 10 條記錄,但是整個查詢涉及多少條記錄我們不知道,需要再次發送一個不帶 LIMIT 的查詢來擷取記錄數,以便進行翻頁處理。而利用 FOUND_ROWS() 函數就無需這麼麻煩了,試試執行下面的 SQL 陳述式:mysql&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這兩個名字從alert log中很常見,對除Oracle來說,免不了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又一些好解決,但是又一些就讓人心碎不已例如: ORA-00600這樣的錯誤OERR給的描述是這樣的:// *Cause: Autologin unable to open port// *Action: Check log file for OS-specific error code內部代碼錯誤,基本上沒給出什麼遊泳的資訊,這時候就必須去查看alert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Oracle執行個體啟動過程和對檔案的操作初始化執行個體然後將資料庫mount然後載開啟資料庫初始化執行個體 startup nomount首先oracle回去找pfile,spfile來初始化執行個體,分配sga,後台進程,追蹤記錄檔然後alter database mount首先啟動執行個體,並開啟控制檔案,利用控制檔案中的參數將執行個體和資料庫聯絡起來,再檢測資料庫記錄檔是否存在等操作然後alter database open開啟各種資料檔案由SMON系統監視器(System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說明:本文安裝配置了Oracle 11g Dataguard 物理備庫,並測試了11g Dataguard 物理備庫新特性Active Data Guard, 是Oracle Database Enterprise Edition的一個功能,需要額外授權,本文只用於測試。相關閱讀:配置Oracle 11g的Dataguard測試,建立物理備庫(Physical Standby Database) 有關DG的相關概念,可參考:Oracle Data Guard Concepts and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runInstaller啟動圖形化報錯PRVF-0002 : Could not retrieve local nodename.查看了一下報錯資訊:[root@test68 OraInstall2013-09-06_04-43-39AM]# cat installActions2013-09-06_04-43-39AM.log後幾行報錯:SEVERE: [FATAL] PRVF-0002 : Could not retrieve local nodename.Refer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本文主要針對備份和恢複資料檔案,具體rman知識點查閱我的另一篇文章:首先看看資料檔案的情況:SQL> selectfile_name,file_id,tablespace_name from dba_data_files; FILE_NAME FILE_ID TABLESPACE_NAME---------------------------------------------------------------------- -------------------------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pg核心源碼解析課上用的vs調試pg源碼, VS用起來確實方便,但是配置調試環境著實有點麻煩。首先得裝個windows系統,最好是xp,win7稍微麻煩點;最好使用vs05,08和10也可以,但是比05還麻煩;此外還得裝個perl,最好再裝上cygwin以及其他一大堆linux上原生的東西。然後才能產生vs的工程,產生工程保不準會遇上一些參數配置問題。關鍵是pg很多都是跑在linux上的啊,在windows上有些與系統調用有關的代碼執行和linux上是不一樣,比如建立進程。如果不關心這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對於innodb獨立資料表空間來說,delete 是不能回收其在磁碟所佔用的空間,採用truncate (原理是先刪除,或重建)倒是可以;這裡不討論直接drop表的情況,直接alter table ....engine=innodb 是可以整理片段,回收部分資料表空間,在資料量小或者buffer pool 比較小的時候(小於30G)倒是很不錯;當片段較多或者buffer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1. 首先檢查是否已經安裝了MySQL或者mysql,命令:rpm –qa |grep MySQLrpm –qa | grep mysql由於這裡講的是安裝,所以若mysql-client和mysql-server都有了,可以不安裝,直接使用即可,否則刪除由上面命令列出的相關程式。用rpm –e ***(這裡***表示列表的東西) – nodeps(如 rpm –e MySQL *** --nodeps)2.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分析在MongoDB中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話題,因為它在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中使用。人們厭倦了使用不同的軟體來做分析(包括Hadoop),它們顯然需要傳輸大量開銷的資料。MongoDB提供了兩種內建分析資料的方法:Map Reduce和Aggregation架構。MR非常靈活,很容易部署。它通過分區工作良好,並允許大量輸出。MR在MongoDB v2.4中,通過使用JavaScript引擎把Spider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摘要: 這篇文章總結了工作中用到MySQL的一些常見問題,解決方案;合適的使用情境和最佳化方案。目錄:儲存引擎的選擇:MyISAM vs InnoDB使用與最佳化DB的最佳化SQL的最佳化應用的最佳化簡單故障排查技巧慢查詢排查Lock情況排查Slave延時排查監控內建命令外部監控簡單說說mysql高可用最後儲存引擎的選擇:MyISAM vs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rowid 從字面解釋為行標識。在Oracle中,通過rowid定位記錄是最快和最有效方式。那麼rowid在oracle中是怎樣定位記錄的哪?並且它為什麼是最有效方式?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步一步揭開rowid的神秘面紗。首先,我們看一下怎樣擷取表中記錄的rowid:通過rowid偽列SQL> select rowid,id from ppp;ROWID ID------------------
Time of Update: 2014-06-15
Redis關於list類型操作1>棧的特性:先進後出,後進先出2>隊列的特性:先進先出,後進後出List是一個鏈表結構,既可可以做為棧也可以作為隊列處理資料.lpush mylist "world" //向mylist尾部中放入worldlpush mylist "hello" //向mylist尾部中存入hellolrange 0 -1 //擷取mylist中的所有元素rpush mylist2 "hello" //向mylist頭部中存入hello rpush mylist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