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of Update: 2018-12-04
linux啟動後,卡在登入介面,在登入介面死迴圈,並伴隨有“滴滴”的系統音,無法登入系統。此問題有可能是系統記憶體空間耗盡或者是其它原因造成圖形介面顯示相關程式損壞而導致的。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修複:1) sudo /etc/init.d/gdm stop2) sudo apt-get purge gdm3) sudo apt-get install wdm4)sudo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LINUX核心升級 Linux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原始碼的公開性,全世界任何一個軟體工程師都可以將自己認為優秀的代碼加入到其中,由此引發的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Linux修補漏洞的快速以及對最新軟體技術的利用。而Linux的核心則是這些特點的最直接的代表。 為什麼要升級核心 正如它的名字的字面意義,Linux的核心承擔著Linux作業系統的最為核心的任務,是其它程式和硬體等運行過程中的仲裁者:它要管理所有進程的記憶體,保證它們都能平等得到處理器的時隙。此外,它還提供者和硬體之間的介面等功能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1.環境介紹作業系統:Red hat linux 9 Nutch版本:nutch-0.9,下載:http://apache.etoak.com/lucene/nutch/JDK版本:JDK 1.6Apache Tomcat版本:apache-tomcat-6.0.18http://apache.etoak.com/tomcat/tomcat-6/v6.0.18/bin/apache-tomcat-6.0.18.tar.gz2.配置前提2.1 安裝jdk 1.6首先下載jdk安裝包jdk-1_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到目前發稿截止,Zend Optimizer目前的版本為3.3.3(Windows)、3.3.9(Linux),且均不支援PHP5.3及以上版本。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一直也是被B的只能使用PHP5.2版本,當然,因為DEDE對PHP5.3的支援不好,也沒辦法,只能停在5.2時代。根據官方的說法,一直是這樣:由於PHP5.3的升級功能太多,ZP更新以後,也無法再往下相容低版本的Zeng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Linux作業系統,從VPS到無線路由的刷機系統(如OpenWRT、Tomato),同時也必不可少地會在各式各樣的探針和系統監測介面上看到"系統平均負載"或者"Load Average"這樣的字眼,但是它並不像我們習慣中Windows、Mac作業系統提供百分比顯示CPU、記憶體佔用率,而是以幾個用空格隔開的浮點數來表示系統平均負載,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如何衡量系統負載及系統的穩定性呢?系統平均負載-基本解釋在Linux shell下,有很多命令可以看到Load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01-.tar格式解包:[*******]$ tar xvf FileName.tar打包:[*******]$ tar cvf FileName.tar DirName(註:tar是打包,不是壓縮!)02-.gz格式解壓1:[*******]$ gunzip FileName.gz解壓2:[*******]$ gzip -d FileName.gz壓 縮:[*******]$ gzip FileName03-.tar.gz格式解壓:[*******]$ tar zxvf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一、查看系統負荷如果你的電腦很慢,你或許想查看一下,它的工作量是否太大了。在Linux系統中,我們一般使用uptime命令查看(w命令和top命令也行)。(另外,它們在蘋果公司的Mac電腦上也適用。)你在終端視窗鍵入uptime,系統會返回一行資訊。這行資訊的後半部分,顯示"load average",它的意思是"系統的平均負荷",裡面有三個數字,我們可以從中判斷系統負荷是大還是小。為什麼會有三個數字呢?你從手冊中查到,它們的意思分別是1分鐘、5分鐘、15分鐘內系統的平均負荷。如果你繼續看手冊,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想知道到Linux資料分割配置的真相麼,想知道Linux資料分割配置中藏有的內在奧義麼,只有我來給大家全面講解介紹Linux資料分割配置最新Linux資料分割配置 我的伺服器是500G。最重要的是/var分區一定要大(不論postfix郵件,還是LAMP的WEB 伺服器等)。最好是400G以上。具體的/boot 只要100M就足夠了。下面是我的資料分割配置:硬碟500G伺服器Linux資料分割配置 :分區類型 分區的實際大小/ 1G-2G (最少要150–250MB) /boot 32M-10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常見的登入檔案有如下幾個:1)/var/log/secure:記錄登入系統存取資料的檔案;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安裝sysv-rc-conf,禁止掉那些你不需要啟動的服務。sudo apt-get install sysv-rc-confsudo sysv-rc-conf以下是一些服務選項參考,可參考1. acpi-support - 你最好使其在S運行等級處於“X”狀態。2. acpid - acpi精靈.這兩個用於電源管理,對於筆記本和台式電腦很重要,所以讓它們開啟。3. alsa - 如果你使用alsa聲音子系統,是的,開啟它。4. alsa-utils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導讀]現在很多人把Linux 配置成了一個開發工具,而用 Windows 來娛樂。你是Linux的使用者嗎?本文為你講解LinuxTlog方法,希望你能掌握LinuxTlog。 現在很多人把Linux 配置成了一個開發工具,而用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開始配置我們來配置一個filter表的防火牆.(1)查看本機關於IPTABLES的設定情況[root@tp ~]# iptables -L -n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Chain FORWARD (policy ACCEPT)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環境:作業系統均為:CentOS 5.1 Apache2.X伺服器一台:IP地址192.168.232.4;安裝路徑/usr/local/apache; Tomcat6伺服器一台:IP地址192.168.232.5;安裝路徑/usr/local/tomcat; Tomcat6伺服器一台:IP地址192.168.232.6;安裝路徑/usr/local/tomcat; 配置:Apache安裝:#./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原文地址 http://zxf261.blog.51cto.com/701797/748756 原創作品,允許轉載,轉載時請務必以超連結形式標明文章 原始出處 、作者資訊和本聲明。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http://zxf261.blog.51cto.com/701797/748756sudo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page { margin: 2cm }P { margin-bottom: 0.21cm }--> 6月9日,一個非常平凡的日子,Linux2.6.30版本正式發布了。有什麼好說的?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linux圖形模式和命令列模式切換本文講述了linux形模式與linux命令列模式切換方法,以及有關Linux運行模式的切換方法。在Ubuntu 7.04下,使用 ctrl+alt+f2 可以切換到命令列模式,按 ctrl+alt+f7 可以進入圖形介面模式。有些朋友可能還聽說過Linux運行級。運行級即所謂Linux的Run Level,以前用Fedora Core的朋友們可能接觸過。Fedora Core預設的run level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一、引言基礎部分參見《淺談 UNIX 系統下gcc / g++ 的編譯與連結》。通 常情況下,對函數庫的連結是放在編譯時間期(compile time)完成的。所有相關的對象檔案(object file)與牽涉到的函數庫(library)被連結合成一個可執行檔(executable file)。程式在運行時,與函數庫再無瓜葛,因為所有需要的函數已拷貝到自己門下。所以這些函數庫被成為靜態庫(static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以下內容轉載於黑基論壇:現在好多的人開始接觸電腦的時候,見到的應該是Windows98 說實話,98 已經是一個很人性化,封裝的很好的一個系統了 一個對電腦一竅不通的人都能很快的使用它。這樣很多人對 "電腦"的印象和那些和我一樣一開始接觸的是DOS人是絕然不 同的。在DOS時代,如果你對電腦的基礎知識不懂的話是玩不 動它的,不像現在好多人CPU是什麼都不知道,卻能夠是Flash 高手,傾倒MM無數。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要學Linux,你有一 段回頭路要走,為什麼,看下去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交叉編譯環境介紹 交叉編譯是嵌入式開發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它的主要特徵是某機器中執行的程式碼不是在原生編譯產生,而是由另一台機器編譯產生,一般把前者稱為目標機,後者稱為主機。採用交叉編譯的主要原因在於,多數嵌入式目標系統不能提供足夠的資源供編譯過程使用,因而只好將編譯工程轉移到高效能的主機中進行。 linux下的交叉編譯環境重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針對目標系統的編譯器gcc 針對目標系統的二進位工具binutils 目標系統的標準c庫glibc 目標系統的linux核心標頭檔 交叉編譯環境的
Time of Update: 2018-12-04
【摘要】如何把資料存放在存放裝置上?又如何訪問這些資料?這是檔案系統必須回答的兩個問題。現代檔案系統種類繁多,良莠不齊。這些檔案系統各有什麼特徵?有什麼優缺點?適用的環境是什嗎?本文將詳細介紹基於Linux系統的三個主要檔案系統:ext2、ext3和ReiserFS。簡介檔案系統是解決如何在存放裝置上儲存資料的一套方法,包括儲存布局、檔案命名、空間管理、安全控制等。Linux作業系統支援很多現代的流行檔案系統,其中ext2、ext3和ReiserFS最普遍。ext2檔案系統是伴隨著linux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