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亮出自己的觀點:能力比學曆重要。
我們人的一生,大多從古至今,都會經曆學習與實踐的兩個階段,在哲學上講,這分別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原始社會也有這樣的階段,只是沒有現在明顯)。
學習,在現在的時代裡,又分家庭,學校,社會三部分(在古時候,可不一定),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是想說,我們所謂的學曆,嚴格上講,是你這三小塊加起來的經曆,在中國,學曆,就是你全日制的在校學習到你畢業,如高中學曆,本科學曆,碩士學曆等。因此呢,學曆只是在工作中反映你過去的一個學習狀況,不能代表你現在的能力。個人感覺,高學曆可能高能力,但不是一定,而且大公司好像的確注重能力。有人說,學曆是敲門磚,沒錯,可要知道,敲門轉不只是學曆,如果你有證明你能力的其它磚頭,也可以敲門。
寫到這,不得不提到學位,以及各種各樣的資格,水平,等級考試的認證,這些才是我們得關注的敲門磚。學曆是無法改變的,除非脫產繼續學校念書。但學位,在職可以拿,PMP, MCA等這些,在職也可以拿。那麼,能力是個無形的東西,在你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體現,對於對你很瞭解的人和公司,你的學曆,學位,認證等這些東西其實沒有用,因為你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實踐就已經顯示你的能力了。
寫到最後,我的觀點很明確,告訴那些徘徊與這些方面的人,特別是沒有畢業或將要畢業的學生,以及剛入職想有所提高的在職者,能力才是我們最終的關注點。
感言:
我個人學曆不高,一個普通大學的本科,當時在學校本想考研深造,後來被老師建議直接工作,因為我實際動手能力很強了,而且還告訴“選擇考研就是選擇逃避就業壓力”,我懷著忐忑而懷疑的心理隻身來到了上海,大四的時候,還沒有畢業就過來嘗試下,結果不到一周,工作就敲定了,畢業設計回學校後,自信了很多,那個老師是教我《資料庫》的老師,至今還記得,是的,在軟體業,特別是剛起身做程式員,多注重動手實踐能力,即便初中生又怎樣?隨後的工作中,一直在挑戰自己,我當面試為考驗自己的能力的一個考試,每次面試我都很興奮,自己是否有所提高,這便是一次考核。也很喜歡考有挑戰性的認證,不為最終結果,就像面試一樣,只為你能不能過這一關,從而瞭解自己的能力。
還補充一下,最近好像很流行考在職的MSE,只是比全日制的普通碩士學費要貴,而且只有學位認證,個人覺得不是很划算,2年的周末的時間給自己的話,可以自學很多東西,而且40K的學費也可以讓自己去嘗試考很多次認證。當然,這是針對個人需要而言,對於通過MSE,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朋友,考也是不錯的嘗試。而我還是覺得自學遠比老師教來得實際和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