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某個下午,想做一件事,可覺得精神不好;不做吧,又感到時間白白浪費,非常可惜。於是這樣反覆,既沒有實實在在做成什麼事,又不斷懊惱、鬱悶,然後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是不是有另外一種感覺:清晨起床,或者是沐浴時,或者是深夜失眠的時候,感覺頭腦特別清醒,然後考慮一些問題,然後想得很清楚,甚至想立刻去做想好的事。只可惜手頭有另外一些事情必須立刻去做,比如起床後要洗漱上班,比如沐浴之後要穿衣服休息一下,比如失眠的時候要儘快睡著不要熬夜。等到這些事情做完了,頭腦也不再清醒了,想好的事情也忘卻了,最後還是歸於常態,什麼都沒有做。
不管你有沒有,老實說,我自己經常這樣。很多道理想清楚了,其實很簡單;但是沒想清楚,就很糊塗。比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但是沒有認清楚這個道理的人卻不在少數。我讀大學的時候就是這樣。那時學生活動豐富多彩,我也報名參加了很多活動。我總是天真地認為,只要我努努力,抓緊點時間 ,做事快一點,就能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還能做成這好多事情。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報名十個活動,能參加一兩個就算不錯了,最後做成的一個沒有。更不用說規劃未來的時候,人們總以為自己將來有時間做某些事情,卻忽視了時間就在當下悄悄地流逝。最後,每個人都說好要做某件事情,但真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卻幾乎沒有。這種現象很好地說明了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成為精英,成為富人。因為大多數人說得到,做不到。
對於上述現象,本文重點要探討的問題是,成事對於時間的要求與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性這一矛盾。現實生活教育我:知易行難。Idea很重要,但執行力更重要。但凡做成事情的人,無一不是大家眼中的“行動帝”。人沒有開始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因為開始太難。人沒有堅持做一件事情,是因為看不到未來離自己有多遠。事實是,即使效率再高,人再聰明,要做好大多數事情都是需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的,甚至需要窮盡人的一生在這個領域探索。簡單的例子比如學習外語,比如學習書法。外語好的人或者字寫得好的人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有幾年時間“苦學”(當然不否認一萬個小時的積累的重要性)就能學成的,他們往往把這些事情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事實上,這是一種習慣,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做著學習和積累。這種習慣,已經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絕非刻意而為之(刻意做事往往很累的)。成為習慣了,慢慢地會從中找到樂趣,習慣就變成了一種享受。從客觀上來看,但凡在某一領域達到較高水平的人,無一不在這個領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他們甚至吃飯睡覺都在想這些事情。既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麼以精通為目標把所有的事情或者很多事情做好就不太現實(當然如果是達•芬奇那樣的天才,可以用非常短的時間把一樣東西弄得非常精通、深入可以直接忽略本文)。所以,對於事業、專業來講,一定要專註。專註就是對精力有限性和把事情做好這一對矛盾的統一。
既然專註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條件,那麼對有限的精力進行管理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同等智力的條件下,雖然只要堅持足夠的時間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時間與時間的品質是不同的。一天24小時,人不可能時時刻刻都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充滿創造力。那麼怎麼辦?自己要有意識地、理性地管理好自己的精力。什麼是理性?理性就是把大家都懂的道理顯性化。自己憑藉自己的經驗、感覺做事那是感性。感性是跟著感覺走,任由大腦的擺布。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是一個理性的人。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是把懂得的道理明確化(比如寫下來)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的人。既然不同時段的精神狀態不同,那麼就在精神狀態不同的時候做不同的事。比如早起讀書(這明顯是廢話,但事實是大家寧願早起賴床,或上網看電視等)。當自己精神不太好的時候,自己要意識到這個問題,然後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原來在做一些智力活動(讀書、寫作等),那麼立刻轉換,做些體力活動(比如打球、洗澡、收拾屋子、擦車),這些體力活動本身也是一種財富的創造(收穫了健康或者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讓自己坐下一件事情的時候有個愉悅的外部環境)。有意識地、及時地轉換自己的狀態,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精力,把事情做好,讓人生更加幸福的重要手段。精力實在不好的時候,乾脆給自己規定一個小時的時間,專門用於睡覺。睡醒了之後自然發現自己精力充沛,創造力大增,特別想做事。這樣反而有利於創造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