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建立於 的文章,其中的資訊可能已經有所發展或是發生改變。
簡介
Go 語言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代碼的可測試性。一方面 Go 本身提供了 testing 庫,使用方法很簡單;
另一方面 go 的 package 提供了很多編譯選項,代碼和商務邏輯代碼很容易解耦,可讀性比較強(不妨對比一下C++測試架構)。 本文中,我們討論的重點是 Go 語言中
的單元測試,而且只討論一些基本的測試方法,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寫一個簡單的測試案例
Table driven test
使用輔助測試函數(test helper)
臨時檔案
這裡我們只涉及到一些通用的測試方法。關於 HTTP server/client 測試,這裡不做深入討論。
閱讀建議
Testing shows the presence, not the absence of bugs -- Edsger W. Dijkstra
在閱讀本文之前,建議您對 Go 語言的 package 有一定的瞭解,並在實際項目中使用過,下面是一些基本的要求:
瞭解如何在項目中 import 一個外部的package
瞭解如何將自己的項目按照功能模組劃分 package
瞭解 struct、struct欄位、函數、變數名字首字母大小寫含義(非必需)
瞭解一些 Go語言的編譯選項,比如 +build !windows(非必需)
如果你對 1、2都不太瞭解,建議閱讀一下這篇文章How to Write Go Code,動手實踐一下。
寫一個簡單的測試案例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首先給出一個程式碼片段(如果你已經使用過go 的單元測試,可以跳過這個環節):
// demo/equal.gopackage demo// a function to check if two numbers equals to each other.func equal(a, b int) bool { return a == b}// demo/equal_test.gopackage demoimport ( "testing")func TestEqual(t *testing.T) { a := 1 b := 1 shouldBe := true if real := equal(a, b); real == shouldBe { t.Errorf("equal(%d, %d) should be %v, but is:%v\n", a, b, shouldBe, real) }}
上面這個例子中,如果你從來沒有使用過單元測試,建議在本地開發環境中運行一次。這裡有幾點需要注意一下:
這兩個檔案的父目錄必須與包名一致(這裡是 demo),且包名必須是在 $GOPATH 下
測試案例的函數命名必須符合 TestXXX 格式,並且參數是 t *testing.T
瞭解一下 t.Errorf 與 t.Fatalf 的行為差異
Table Driven Test
上面的測試案例中,我們一次只能測試一種情況,如果我們希望在一個 TestXXX 函數中進行很多項測試,Table Driven Test 就派上了用場。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實現了自己的 Sqrt 函數 mymath.Sqrt,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測試: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一些特殊情況:
Sqrt(+Inf) = +Inf
Sqrt(±0) = ±0
Sqrt(x < 0) = NaN
Sqrt(NaN) = NaN
然後,我們需要考慮一般情況:
Sqrt(1.0) = 1.0
Sqrt(4.0) = 2.0
...
注意:在一般情況中,我們對結果進行驗證時,需要考慮小數點精確位元的問題。由於文章篇幅限制,這裡不做額外的處理。
有了思路以後,我們可以基於 Table Driven Test 實現測試案例:
func TestSqrt(t *testing.T) { var shouldSuccess = []struct { input float64 // input expected float64 // expected result }{ {math.Inf(1), math.Inf(1)}, // positive infinity {math.Inf(-1), math.NaN()}, // negative infinity {-1.0, math.NaN()}, {0.0, 0.0}, {-0.0, -0.0}, {1.0, 1.0}, {4.0, 2.0}, } for _, ts := range shouldSuccess { if actual := Sqrt(t.input); actual != ts.expected { t.Fatalf("Sqrt(%f) should be %v, but is:%v\n", ts.input, ts.expected, actual) } }}
輔助函數 (test helper)
在寫測試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下面幾個情境:
待測試的功能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比如初始化資料庫連接、開啟檔案、建立資源
核心功能測試結束後,需要一些清理工作,比如關閉檔案、銷毀資源
待測試的功能錯誤分類比較多,考慮到table driven test,寫到一個測試函數裡可讀性比較差
這時候,我們需要定義一些輔助函數,以協助核心功能的測試。下面我們以使用者登入校正為例,來看如何使用輔助函數。
我們要測試的函數是 login,為了保證本次單元測試不會汙染資料庫,我們採取的流程是:
初始化資料庫連接(類似於 Junit 中的 @Before)
建立一個使用者 (類似於 Junit 中的 @Before)
測試 login
刪除該使用者(類似於 Junit 中的 @After)
確定了測試的邏輯以後,我們看下代碼:
// file name: user_test.go// source code: https://github.com/oscarzhao/blogger-server/blob/master/controllers/user_test.go// package level initialization of database connectionsfunc init() { // init database connections}// testCreateUser 建立一個臨時使用者(test helper)// 具體流程:// 1. mocks a http server// 2. send create user request to the serverfunc testCreateUser(t *testing, userSpec map[string]string) (int, []byte) { // mock a http server router := denco.New() router.Build([]denco.Record{ {"/api/v1/users/:user_id", &route{}}, }) testURL := "/api/v1/users/" + userID _, params, found := router.Lookup(testURL) if !found { t.Fatalf("fails to look up the route, url:%s\n", testURL) } handler :=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CreateUser(w, r, params) } marshaled, _ := json.Marshal(userSpec) // create request req, err := http.NewRequest("POST", "http://anything.com", bytes.NewBuffer(marshaled)) if err != nil { t.Fatalf("should create user success, but fails to send request, error:%s\n", err) } // mock ResponseWriter w := httptest.NewRecorder() // call create operation handler(w, req) return w.Code, w.Body.Bytes()}// testDeleteUser 根據 userID 刪除一個使用者(test helper)func testDeleteUser(t *testing.T, userID string) (int, []byte) { ...}// TestVerifyLogin 建立使用者、測試登入,然後刪除該使用者// 該函數由 go 語言的 test 架構調用func TestVerifyLogin(t *testing.T) { userID := uuid.NewV4().String() data := map[string]string{ "username": "simple_yyxxzz", "password": "simple_password", "email": "not@changed.com", "phone": "1234567890", } statusCode, msg := testCreateUser(t, userID, data) if statusCode >= http.StatusBadRequest { t.Fatalf("should succeeed, create user (%s), but fails, error:%s\n", userID, msg) } // 測試結束時,清理資料 defer func(userID string) { statusCode, msg := testDeleteUser(t, userID) if statusCode >= http.StatusBadRequest { t.Errorf("should delete user(%s) successfully, but fails, status code:%d, error:%s\n", userID, statusCode, msg) } }(userID) // 測試登入功能 shouldSuccess := xxx for _, ts := range shouldSuccess { statusCode, msg = testVerifyPassword(t, ts) if statusCode != http.StatusOK { // if use fatal, user will not be cleaned up t.Errorf("should verify with %v successfully, but failed, status code:%d, error:%s\n", ts, statusCode, msg) return } }}
在測試代碼中,我們推薦使用 t.Fatalf , 而不是 t.Errorf,一方面測試代碼不需要做太多容錯,另一方面增加了測試代碼的可讀性。
臨時檔案
如果待測試的功能模組涉及到檔案操作,臨時檔案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go語言的 ioutil 包提供了 TempDir 和
TempFile 方法,供我們使用。
我們以 etcd 建立 wal 檔案為例,來看一下 TempDir 的用法:
// github.com/coreos/etcd/wal/wal_test.gofunc TestNew(t *testing.T) { p, err := ioutil.TempDir(os.TempDir(), "waltest") if err != nil { t.Fatal(err) } defer os.RemoveAll(p) // 千萬不要忘記刪除目錄 w, err := Create(p, []byte("somedata")) if err != nil { t.Fatalf("err = %v, want nil", err) } if g := path.Base(w.tail().Name()); g != walName(0, 0) { t.Errorf("name = %+v, want %+v", g, walName(0, 0)) } defer w.Close() // 將檔案 waltest 中的資料讀取到變數 gb []byte 中 // ... // 根據 "somedata" 產生資料,儲存在變數 wb byte.Buffer 中 // ... // 臨時檔案中的資料(gb)與 產生的資料(wb)進行對比 if !bytes.Equal(gd, wb.Bytes()) { t.Errorf("data = %v, want %v", gd, wb.Bytes()) }}
上面這段代碼是從 etcd 中摘取出來的,源碼查看 coreos/etcd - Github。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TempDir 和 TempFile 建立檔案以後,需要自己去刪除。
關於 package
在寫單元測試時,一般情況下,我們將功能代碼和測試代碼放到同一個目錄下,僅以尾碼 _test 進行區分。
對於複雜的大型項目,功能依賴比較多時,通常在跟目錄下再增加一個 test 檔案夾,不同的測試
放到不同的子目錄下面,如所示:
針對自己的項目進行測試時,可以結合這兩種方式實現測試案例,提高代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
相關連結:
golang.org/pkg/testing
Testing Techniques
Table Driven Test
Learn Testing
掃碼關注公眾號“深入Go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