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作為論文“互連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研究”內容的一部分即將正式發表
作者 劉鋒
我們曾經在論文“互連網虛擬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中提出5個人腦中類互連網應用,連同本文新提出的6個新互連網應用,形成11個互連網虛擬大腦與人腦結構的對比應用,(表1)。
表1互連網與人腦功能結構對比表
互連網的結構 人腦的結構
SNS 類SNS應用
電子商務 類電子商務應用
twitter 類twitter
威客(witkey) 類威客(witkey)
部落格應用 類部落格應用
維基百科應用 類維基百科應用
互連網的地址 人腦的地址編碼系統
編碼系統
(ipv4,ipv6)
互連網的搜尋引擎 人腦的搜尋引擎
(google,百度)
互連網網路的路由協議 人腦的路由協議
(Tcp,rip,bgp)
互連網的信用體系 人腦的信用體系
互連網的資訊篩選, 人腦的資訊篩選,整理和推薦機制
整理和推薦機制
對於上述對比象,我們認為應該從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層面進行研究,一方面提煉和總結互連網相關應用的運行特徵,以此為啟發和索引,設計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實驗,在人腦或其他生物大腦中尋找對應結構,本文將從4各方面對人腦中類互連網應用進行闡述。
如何尋找人腦中的搜尋引擎應用
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據一定的策略、運用特定的電腦程式搜集互連網上的資訊,在對資訊進行組織和處理後,並將處理後的資訊顯示給使用者,是為使用者提供檢索服務的系統。目前互連網使用最為廣泛的是Google(英文)和baidu(中文)。主要工作原理有三個環節。第一,每個獨立的搜尋引擎都有自己的網頁抓取程式(spider)。Spider順著網頁中的超連結,連續地抓取網頁。由於互連網中超連結的應用很普遍,理論上,從一定範圍的網頁出發,就能搜集到絕大多數的網頁。第二,搜尋引擎抓到網頁後,還要做大量的預先處理工作,才能提供檢索服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關鍵詞,建立索引檔案。第三,使用者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搜尋引擎從索引資料庫中找到匹配該關鍵詞的網頁。
根據搜尋引擎的工作原理,我們可以設計如下神經心理學層面的實驗。第一.準備10張志願者照片,實驗參與者逐次查看照片。第二.實驗者處於實驗房間內靜默思考。第三,分別讓在10張照片內的一名志願者和不在10張照片內的一名志願者進入實驗房間,讓實驗參與者辨認是否是10張照片出現過的人。實驗參與者填寫表格如下(表2):
表2 人腦類搜尋引擎實驗記錄表
照片 是否出現 備忘
A志願者照片
B志願者照片
C志願者照片
D志願者照片
E志願者照片
F志願者照片
G志願者照片
H志願者照片
I志願者照片
如果實驗參與者能夠直接辨識或通過重複上述過程辨識志願者是否為照片中出現的人,則說明該實驗者大腦中存在掃描資訊,索引資訊,檢索資訊的類搜尋引擎功能,當實驗者數目不斷增加,而完成上述功能的實驗者比例超過95%,則可以證明人腦中存在類搜尋引擎功能。
更多互連網進化論內容歡迎訪問http://www.intev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