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中國人 魯迅的名言 魯迅先生 互連網 饑餓營銷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因為在小學六年級課本裡的緣故,至少我讀書那會兒,還在,所以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很熟悉。作為寫作文必備膏藥的至理名言,這句話也就有了放諸四海皆準的味道。
650) this.width=650;" src="http://s3.51cto.com/wyfs02/M00/89/9B/wKiom1gYHO3R4EGdAACUs09LONY151.jpg" title="92.jpg" alt="wKiom1gYHO3R4EGdAACUs09LONY151.jpg" />
或許,以前是對的,在別的領域也是對的。
但是,在互連網+的世界裡,地上確實一開始也沒有路,走的人多了,那條路就會成為死路,而非魯迅先生筆下,越走越寬闊的康庄大道。
寫下上述這段話時,已經是猴年春節,恰巧得知我敬佩的老藝術家閻肅老師逝世。耳邊也就自然腦補出了他那首和魯迅的名言一樣,為每個中國人所熟悉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的旋律,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上面這段話。
這其實也是我所要表達的關鍵所在:
在互連網+的世界裡,有太多從互連網產業引入而來的概念,正在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熟悉了太久的傳統產業的形態。流量為王、粉絲經濟、互連網金融、極致單品、饑餓營銷、產業閉環……諸如此類的互連網思維,以及C2C、P2P、O2O……之類的字母組合形態的互連網商業模型。眼花繚亂之時,也讓正在進軍互連網+的人們產生了迷茫。
每一個人,哪怕是已經成功成名之人,在內心中都在提出一個問題——敢問路在何方?
閻肅老師給出的答案很詩意,路在腳下。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很豁達,大家一起開路。
這兩個答案並沒有什麼錯誤,但組合在一起,卻誤導了互連網+的探路者們,大家一起等著別人試錯,然後蜂擁而上,想要——踏平坎坷成大道。
你是第幾個被吃掉的取經人?
2015年末的O2O大潰敗就是明鑒。山寨之國的印像更上一層。
或許西遊四人組(對不起,又把白龍馬落下了)的故事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踏平坎坷的是這四人,成就的大道也是他們心中的夢想,而非後來取經者跟風的路徑。故,唐僧取經後,再無成名的西天取經之人。
在互連網+的大時代裡,亦是如此。當互連網將世界變的扁平之時,距離從年、月縮小到了秒之時,其實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創業者、每一個個體,都要探尋一條符合自己基因的互連網+之路。
就如同西遊四人組一樣,一路試錯,一路斬妖除魔,才能證出一條自己的路。
當無數次試錯後,這條路被發現之時,於開路者而言,就是坦途,就是康庄大道。於尾隨者,尤其是數量龐大的機會主義蝗蟲而言,這條路依然是一條小路,跟風者只會擠在路口,擁堵、塞車,最後絕大多數被堵在門檻之外,望著成功歎息,漸漸地虛耗掉自己寶貴的時間。
道理人人知,可受了千年中庸之道教育的中國人,卻依舊保守,依舊在等待著別人探路成功得訊號,期盼著自己能夠擠過人群,成功進入別人開闢的互連網+新路之上,獲得成功,並最終超越那些探路先驅,成為領航員、領軍者。
對了,在《西遊記》裡,其實西遊四人組也不是第一批取經人。別不信,在西遊記第8回,沙僧登場之時,也對觀音說道:“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
這句話,若是看做是寓言,可以有兩種解釋:
其一:披荊斬棘開路很難,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是一個試錯過程,沙僧是這一試錯過程中的一道坎,許多開路者在此失敗,直到唐僧出現。
其二:沙僧代表資源,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互連網大佬,比如BAT,順著之前試錯者的路徑,後來居上,將其擊敗,然後繼續取經。
其實呢,我們還可以有第三種解釋。
無論是試錯成功開創新路,還是超越之前試錯者,進行上升路線,之後的還是有九九八十一難(更多新的試錯),在等待。西遊四人組依然可能被下一個沙僧給吃掉,最終獲得真經的,可能就是宋僧、元僧或清僧了。
在互連網+的世界裡,沒有足夠的參照物,必須不斷試錯。
畢其功於一役,那是幻想!(未完待續 節選自《探路——互連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張書樂 公號:zsl13973399819)
本文出自 “武當派張三瘋” 部落格,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zhangshuyue.blog.51cto.com/2133969/1868023
互連網+探路中 你是第幾個被沙僧吃掉的取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