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火”的事情多得有點讓人數不過來,從業者、旁觀者都卷進了一場又一場的曝光秀中。從年初網盛上市引爆行業網站的廣泛關注,以及視頻的餘熱偶爾升點溫,TOM線上要搞私人化,而阿里巴巴“突然”鬧起要上市,以至於前幾天阿里媽媽的橫空出世,“百度小聲”據說要誕生,當下又時興起Twitter,並且在網上被IT寫手們翻來覆去的說,來來去去,都是二、三產業裡幾個容易實現虛擬化操作的行業在互連網裡折騰。
其實自互連網進入中國始,第三產業就提前於第二產業贏得了互連網的青睞。首先是資訊服務與休閑娛樂佔在了第一波互連網浪潮之端,像新浪、搜狐等綜合門戶及TOM、華友世紀、靈通、空中網這樣的SP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緊接著又在旅遊業“淘”出了上市公司攜程,催生了線上旅遊這樣一個新興行業,而且讓“滑鼠+水泥”成為一個熱門關鍵詞,並且以“互連網啟用傳統行業的代名詞”這樣的身份為業界家喻戶曉。
其實沒有這樣一個概念之前,“滑鼠+水泥”最切實體現的第二產業雖然沒有第三產業的資訊服務與休閑娛樂那麼鼎盛,但也並不寂寞,網盛旗下的中國化工網那時候已經盈利,五金、機電、化工、塑料、服裝等行業與互連網的“婚姻”雖然不能說非常美滿,但也能好好地“過日子”。即使整個行業都知道攜程,並且多將其視為互連網與傳統行業結合的典範時,即使“滑鼠+水泥”屢屢見諸報端與網路,被寫手們翻來覆去的解釋與引用,並且時不時從行業人士口中蹦出來時,傳統行業與互連網的結合并沒有因此從“過日子”混到“VIP的尊貴生活”。更多的時候,還是“會員費+廣告”這種很簡單,卻很實在的模式成了眾多網站的“救命稻草”,而“滑鼠+水泥”扮演的大多是一種尷尬的“概念性”角色。
尤其是在一片歌舞昇平的互連網盛世中,貧窮依然大量地存在,不僅表現於上述的第二產業,更是體現於農業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第一產業。
據統計,經曆1998、1999和2003年的創業高峰,目前國內行業網站已有3000多家,盈利模式多為“廣告+會員費”。其中,規模較大的約佔10%,主要分布在化工、服裝、五金等行業,年銷售額在千萬元層級;剩下90%的年銷售規模則在300萬-500萬元之間。2006年總體的服務收入已超過1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2萬。其實大概90%的行業網站都在虧損的泥沼中掙紮。
同時,農業作為中國的大產業,一直難以引起互連網的親睞,雖然發生過絲毫不少於第二、三產業的婚姻,但能夠開花結果的實在難尋。據統計,全國近6000的農業網站,其中贏利的幾乎為零,包括大北農集團下的農博網等領先級的標杆。
思維指揮行動,當一種窘況無法因為某種指導性思想而發生改觀時,意味著其遭受冷遇的時候必然到來,“滑鼠+水泥”亦難逃此劫,這種提法已經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攜程與網盛的這兩種路徑看來也並非是互連網啟用傳統行業的“經營救贖”。
實際上,無論是傳統行業尋求互連網的機會,還是互連網在傳統行業裡探索發展空間,在國內都已有十數年的發展曆程,雖然碩果罕見,但掘金者們依然是熱情未減,加之中小企業的數量增長到4200多萬家,上網人數突破1.6億,並保持持續增長,站在利好環境的角度,也就難怪從業者與旁觀者得出一致結論:互連網與傳統行業結合是趨勢,並且是現實。
但看好的事情,要達到“做好”這一步,總是有一定距離的。互連網進入二、三產業,除開資訊、娛樂、互動等通過虛擬平台就可良好實現的應用外,大多數行業目前最需要的仍然是線下服務,整個體系將包括平台與網路營銷、市場研究、競爭情報,以及服務過程跟蹤、效果評估,甚至涉及到物流、報關、稅務等眾多環節,而這些增加的環節在以“會員費+廣告”為盈利路徑的時代是尚未涉及到的。
其實我們也能看到,在同傳統行業結合過程中,以及隨著網民與服務商雙方的日漸成熟,互連網行業的掘金者們在產品、服務、客戶、渠道、傳播等方面也變得務實起來,純虛擬化的產品、服務與流程與線下的結合變得從未有過的緊密,曾任慧聰IT事業部總經理並創辦DM直郵領域知名品牌賽爾風標廣告、現覓法北京公司總經理的吳克銘先生對這種經營模式有個經典形象的總結,那就是“線上門戶,線下服務”。對這種說法的解釋同互連網的這一波浪潮可以聯絡在一起,一方面,欲借勢互連網的企業,一般都會建立一個視窗或平台,這個視窗或大或小,不妨稱之為“門戶”,通過這個門戶向外界傳播產品與服務,面向客戶群體提供增值資訊,同時依託門戶為客戶提供服務需求、產品購買的通道、採集並挖掘訪問者及客戶資料與需求,而針對使用者的個人化服務則多由線下渠道提供,諸如客服、渠道、售前、售中、售後、客戶價值挖掘等,同時憑藉互連網的力量最佳化這種線下服務的流程與效率。
同時筆者認為,我們現在大多數網站所建立的網路平台已經足夠使用了,更多地是沒有做足產品與服務。使用者是消費者,他不會去關心你的流量,他所青睞的是你能為他提供的服務以及能夠為他帶來什麼好處。其所期望的好處如何?,不僅僅在於“線上門戶”搭建到何種程度,也不僅取決於服務種類的多少以及同客戶業務經營的契合,同時也在於這種服務是否恰當地採用了“虛擬化”、“網路化”的策略,以節省線下服務的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及其品質,並通過這種途徑促進供需雙方可能達成的交易量。比如上文中曾提到“線上門戶 線下服務”的提出者吳克銘,其創辦了國內首家提供企業法務外包及律師委託服務的覓法公司,並建成了跨法律、管理與財務的門戶網站覓法網,這是一種以法律服務作為“商品”的交易平台。交易過程中,供應商是各地加盟的律師事務所,而需求方則是廣大擁有法律服務需求的企業與個體客戶。在整個法律服務過程中,覓法公司本身只是撮合者與第三方監督者,本身並不參與具體業務執行。從這套業務模式可以看出,覓法採用的策略無外乎:依託“線上門戶”,一端面向加盟的律師事務所提供市場調研、品牌推廣、渠道與客戶案源共用等全套服務,從每個案子中收取一定的傭金,而另一端面向企業與個體客戶,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協助客戶選擇、推薦合適的律師事務所,並且律所的服務過程進行跟蹤,對服務效果予以回訪與評估。
當然,能夠提供這樣的第三方服務,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像法律服務這樣的專業領域在運營成本上相對較低,同時不會涉及物流之類的問題。而涉及物流的行業電子商務網站如果依然想著給使用者開商鋪,發供求,依靠會員撈點錢,做出流量賺點廣告費,不如將心思更多地投入到如何做好“線下服務”這一塊。如果無法在傳統的電子商務領域走下去,不妨跳出行業的限制,看看人力資源、法律、管理與財務、審計這樣的專業服務領域,或者擴大到第三產業中更廣泛的行業,說不定這些領域能發現以前未曾注意到卻值得大膽嘗試的機會。
畢竟,一旦涉及到線下服務,其成本已非虛擬化經營可比,這也是眾多行業網站們遭遇到的瓶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