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被“尊稱”為碼農的同志,最近跟一個現今混金融圈的老同學吃飯,他說到:“我剛送了女友一個2000歐的包,她很喜歡,現在女人真是不好養啊!”我非常鬱悶:“唉!難怪我沒有女友,我也就能送個2000歐的電阻……”
這讓我想起在上期,我們開了一個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搞IT,而是選擇金融業的討論的頭兒。後來,我也聽到不少還在大學裡啃C++的師弟、師妹們聊到這個話題,他們普遍感覺IT行業已經從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找工作辛苦、錢還少。而金融行業卻是這幾年大學生求職時的熱點,IT專業的學生希望通過考CFA(註冊金融分析師)、CPA(註冊會計師)等手段轉型。為此,我費盡心思找到了幾位對這兩個領域都很熟的人士,希望從另一個視角,擴充一下大家的思路。因為也許,別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美國,工程師的天堂
Rex(美國某知名學府駐中國代表處負責人)
在美國,IT專業的本科生起薪一般在4萬美元左右,碩士5萬,博士6萬。如果是名校畢業,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1~2萬。美國是工程師的天堂,搞編程的人在美國的起薪基本與金融界持平,差別只是分紅少,升級慢。而國內IT界的起薪則無法達到美國哪怕一半的水平,所以搞IT的人很少回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美國金融界的分紅是其他行業無法相比的。在好的年景,即使剛剛加入公司的新員工也可以得到與年薪幾乎相等的分紅,而老員工的分紅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對這一行非常有天賦的人,第一年就可以拿到幾百萬的分紅,這樣的造富之夢是其他行業不可想象的。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美國金融界並不好進,即使進去了,90%的人也只是打打雜,按部就班。所以,造福之夢對於絕大多數人也只是個夢而已。大多數IT公司過的是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金融公司相對累一些,但是除了少數比較變態的,一般工作時間不超過每天10小時。
說完收入後,再說說現代人非常關心的樓價問題。美國基本上20萬美元就可以在絕大多數城市買到不錯的別墅。但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中心的樓價很貴,90平米左右的公寓也要50萬美元以上。在美國租房的價格因城市而異,差別很大。以90平米的公寓月租為例,一般的二線城市只要1000美元以內,在華盛頓、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市區則要2000美元,紐約市區要到3000美元以上。
中國,碼農不敵金融
Fantasy(某外資銀行職員)
國內(這裡尤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IT界的起薪差別很大,大多數人的起薪在4萬~10萬元之間,只有極少數牛人可以拿到50萬元以上的年薪。而在金融界的話,大多數金融公司的起薪雖然很難超過15萬,但比起去IT公司做碼農來說,也已經非常不錯了。而且國內金融公司的分紅比較慷慨,好一些的第一年就能夠達到一年工資的水平。起薪差距大,這直接導致了目前國內IT人才更傾向於轉金融業的現象。
不過,經管、諮詢、金融等各個相關的專業方向,無論你看起來多麼積極向上,多麼富有活力,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多麼吸引人,實際上,如果你真的以一個普通應屆畢業生的身份進入這類行業去工作,你會發現你在30歲之前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只有做那些累、單調、重複性、腦力消耗大的dirty work(苦活,沒人願做的活)的份兒,比如在幾千個資料中總結一些成套路的、技術含量很低的基本資料,或者閱讀無數篇文獻之後做一些摘要工作,大抵如此。而30多歲之後,你的出路往往不是繼續在這個領域內向上流動,而是被一腳踢出去,被更年輕、更能熬夜的應屆畢業生所頂替(現實中已經有不少人都是這個下場了)。
大家如此關心起薪,很大原因就是樓價在這幾年的確是在瘋長,國內大城市的樓價已基本趕上了美國的二線城市,北、上、廣、深四地的樓價,以距離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為例,均已達到或超過2萬元每平米。而國內的租樓價格相對低廉,一套90平米、位置一般的房子,一般3000多元每月。
總結一下,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搞金融的,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其實也不安穩,高薪也是暫時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搞IT,則會很有危機感,很不穩定,老闆可能很摳,沒有安全感,但技術相對來說比較先進些,比較鍛煉人。
本文來自:免費雜誌網-hao1111.cn 原文連結是:http://www.hao1111.cn/plus/view.php?aid=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