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相知恒有信”,一個來自於美國微軟的聊天工具,在中國宣傳時,入鄉隨俗地用了中華文明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信”。也正是在這十周年的時候,很多人都上網查詢了一下自己的註冊日期,然後掰著指頭,計算著彼此之間緣分的厚度。而在社區新交流方式中,MSN群、論壇等等都成為了業主們互連有無的主要平台。於是,我們看到,有的小區通過它,開起了聯席會議,有的小區甚至通過網路對業主維權進行現場直播……讓我們試想一下新的十年,如果,我們也要為這種新的交流方式“一字以蔽之”的話,或許“信”字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周夏瑩
積累日子,為小區出一本“志”
MSN十周年的時候,特地去翻查了一下電腦裡儲存下來的聊天記錄,每一句話都不會很長,但是多了,一句句聚集在一起,走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竟然能夠看到思維變化的過程,撿起記憶角落裡片段。的確,積累本身就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曾有位作者一直堅持在每天拍下自己的著裝,當所有的照片積累成書的時候,也是對自己青春與品位最真實的記錄。
不久前,寶山區的經緯城市綠洲小區的業主們就以慶祝生日的方式,來回顧了社區走向和諧的這段曆程,以每年一個“周年紀”的形式,配合上老照片和文字,回顧了小區的曆史。在業主收藏的2004年照片中,既有業主排隊買房的熱烈場面,也有腳手架中社區的初始外觀,甚至還有業主找出了第一次社區聯誼會的通知和現場圖片,更有業主打算把當年排隊買房的登記牌找出來。想起了曆史學中的“地方誌”,藉助今天的網路,為何小區不能也出一本類似的“志”呢?
崔建棟
從“樓上樓下”到“線上線下”
有人說,生活是一個迴圈。“有事基本靠走,找人基本靠吼”。曾幾何時,在上海的街頭巷尾,此般人際間的交流方式隨處可見。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電話開始普及,住在公房小區裡的鄰居們開始煲煲電話粥,不過,最終敵不過一把躺椅在家門口布陣來得那麼直接。又過了幾年,社區居民的業餘生活多了起來,突破地區區分的跳舞專業戶,寵物愛好者等不同的人群依靠興趣聚集起來。
21世紀到來,電腦,互連網進入千家萬戶,傳統的鄰裡交流模式也再次更新,小區論壇,鄰裡MSN群,樓盤QQ群等等網路聯盟逐一誕生。從一開始的入住諮詢到裝修推薦,從新房部落格到維權通告,網路交流使越來越淡化的鄰裡關係通過這種特殊方式堅強地維持著。不過又到後來,這些敲打著鍵盤滑鼠的人發現,網上知根知底的鄰居們,卻在生活中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於是,周五踢一場比賽,周六早間品茶會,周日集體去購物,新鄰裡交流的模式不僅停在網上,生活的迴圈再次回到面對面。
盛豐
希望MSN可以用於未來的居委會選舉
我大概算得上MSN的第一代使用者,而隨著連絡人以每年上百的數量增加,每次要在MSN上定點找到一個朋友,滑鼠都要上下掃上許多的時間。大概是從去年開始,我的MSN名單上開始出現了社區鄰居,雖然數量不多,卻是聯絡較多的,什麼小區附近什麼學校比較好啊,幼兒園最近發生什麼事情啊,明天是不是會下雨啦,都可能成為我們熱議的話題。飛信的出現也大大改變了鄰居們的交流方式,而我自認比較牛的一點是:我把我們小區的居委會書記也加入到了自己的飛信平台中……
最近很多小區都在忙居委會改選,而業主(尤其是年輕業主)參與率低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其實無論是MSN還是飛信,都可以成為社區公告牌或者海報的很好補充——別總說白領們不關心社區事務,實在是沒有更好的形式能夠讓他們參與其中。事實上,閔行某大型社區就曾嘗試過用簡訊形式表決社區事務,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