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style blog http 使用 io strong 檔案 資料
MySQL多位元組字元集造成主從資料不一致問題
來自江羽 2013-04-27 16:03:56| 分類: 預設分類|舉報|字型大小 訂閱
轉載: http://backend.blog.163.com/blog/static/20229412620133274030845/
問題產生
線上一直有個曆史遺留問題,最近DBA提了出來,所以跟了下代碼,作了下簡單分析,問題描述如下:
在master-slave的環境下,對master上的某個表中的資料插入,會導致master-slave資料不一致的情況,通過反覆實驗,確定出現該情況的條件如下:
- master上設定了character_set_server=gbk
- 應用中採用了prepared statement並且設定了useCursorFetch=true
- 對於master上某個表中的int欄位,採用了字元的形式進行插入
比如,master上有張表,結構如下:
create table t(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y key, count int)engine=innodb;
進行的操作如下: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192.168.0.1:3307/test?useCursorFetch=true&user=root");
pstmt = conn.prepareStatement("insert into test(count) values(?)");
pstmt.setString(1, "1");
pstmt.execute();
通過上面的操作,我們發現,在master上,插入後的結果如下:
mysql> select * from t;
+----+-------+
| id | count |
+----+-------+
| 1 | 1 |
+----+-------+
而在slave上,卻變成了另外一個結果:
mysql> select * from t;
+----+-------+
| id | count |
+----+-------+
| 1 | 49 |
+----+-------+
從上面的資訊可以看出,master-slave上的資料出現了不一致,查看master上的binlog,我們會發現如下資訊:
insert into t(count) values(0x31)
這裡的binlog中的值‘1‘被轉化成了16進位0x31。
問題分析
binlog在某種情況下會被轉化成16進位儲存,這個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轉化成16進位有又造成了master-slave上資料不一致,這個就讓人比較難以接受了,以下我們的分析就從這兩方面入手:
- MySQL為什麼要把Binlog轉化成16進位,在那些條件下會轉成16進位?
- 轉化成16進位後,資料為什麼會出現不一致?
首先,我們來分析第一個問題,通過上面的條件進行跟蹤測試,我們很快發現,MySQL把Binlog中的字串轉化成16進位儲存的條件有兩個:
- 用戶端使用了prepared statement
- 用戶端傳過來的編碼是多位元組符集編碼
用戶端在使用prepared statement的時候,在執行前,需要先解析出內部給定的參數,由於涉及到轉義的問題,需要把參數內部的如\0,\n等字元進行相應的替換(\0會被替換成‘\\0‘),而對於多位元組字元集編碼的字串(如:gbk,gb2312),逸出字元‘\‘可能出現在字元的第二個位元組,例如字串“?\0”,可能實際的編碼是兩個字元‘?\‘和‘0’,如果按照替換的原則替換,很有可能會破壞原有的字串的內容,所以MySQL對於這種轉義符‘\‘可能出現在第二個位元組的字元集,都給了一個標識進行說明(escape_with_backslash_is_dangerous=1),在處理時,遇到這種字元集,直接把字串轉成16進位進行處理,這樣就可以避免轉義出現的問題。
具體的代碼可以查看log_event.cc檔案中的append_query_string函數,關鍵代碼如下:
if (csinfo->escape_with_backslash_is_dangerous)
ptr= str_to_hex(ptr, from->ptr(), from->length());
else
{
*ptr++= ‘\‘‘;
ptr+= escape_string_for_mysql(csinfo, ptr, 0,from->ptr(), from->length());
*ptr++=‘\‘‘;
}
整個字串轉成16進位的過程在Prepared statement處理時進行,所以在沒有使用prepared statement或者用戶端字元集不會出現轉義符‘\‘出現在第二位元組的情況下,不會產生該問題。
轉義符‘\‘會出現在第二位元組的字元集如下:
my_charset_big5_chinese_ci
my_charset_big5_bin
my_charset_cp932_japanese_ci
my_charset_cp932_bin
my_charset_gbk_chinese_ci
my_charset_gbk_bin
my_charset_sjis_japanese_ci
my_charset_sjis_bin
分析了第一個問題,再來看第二個問題,binlog被轉成16進位後,為什麼主從上的資料會出現不一致?
MySQL中,參數類型的確定在SQL語句的解析中進行,由於prepare statement採用先給出SQL後設定值得形式,所以在解析SQL時,MySQL還不知道具體的值,構造了Item_param對象,然後通過設定,把後面的參數‘1‘設定給Item_param的str_value成員,而對於salve,binlog傳遞沒有prepared statement的資訊,所以在slave上,還是按照一般的方式執行,slave發現value的值為0x31,所以構造一個Item_hex_string對象來儲存,所以我們只需要查看下兩個Item的save_in_field方法,就可以查明具體的原因,先看master上的處理:
field->store(str_value.ptr(), str_value.length(),str_value.charset());
最終的處理方式為
get_int(cs, from, len, &rnd, UINT_MAX32, INT_MIN32, INT_MAX32);
我們的欄位類型為int,而實際給定的值是string,在處理時,需要進行轉換,轉換的關鍵代碼如下:
for (ul= 0 ; str < end9 && (ch= (uchar) (*str - ‘0‘)) < 10; str++)
{
ul= ul * 10 + ch;
}
從上面的代碼我們可以知道,master這種轉化方式類似於C中的atoi函數,例如字串‘1234‘會被轉換為1234,如果中間出現非數字字元,後面部分會被截斷,所以,在master上的資料就是字串‘1‘轉換過來的值1
現在看下slave上的處理:
slave上處理轉換的方法主要在下面的代碼:
nr= (ulonglong) val_int();
函數val_int的處理過程如下:
先檢查欄位類型,如果是string則按照string的方式處理,如果不是string,則按照下面的方式處理
char *end=(char*) str_value.ptr()+str_value.length(),
*ptr=end-min(str_value.length(),sizeof(longlong));
ulonglong value=0;
for (; ptr != end ; ptr++)
value=(value << 8)+ (ulonglong) (uchar) *ptr;
slave上通過把value中的每個位元組強制轉化得到,所以如果value為‘1234’,通過強制轉換過來的值將是:
(uchar)‘1‘ << 24 + (uchar)‘2‘ << 16 + (uchar)‘3‘ << 8 + (uchar)‘4‘
= 31 << 24 + 32 << 16 + 33 << 8 + 34
這樣就造成了master-slave上的資料不一致
總結
該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MySQL的兩種不同的Item在處理字串轉整型的方法不一致,Item_param通過類似於atoi的形式,直接把字元中的數字通過-‘0‘轉換到整型,而Item_hex_string則通過強制記憶體轉化所得,這兩種方式都合理,但是兩邊沒有統一,造成replication出錯,MySQL從5.1版本後到目前MySQL5.5的版本中都存在該問題(MySQL5.6沒有測試過,應該也存在該問題)。解決方案:
- 服務端使用utf8字元集編碼(由於前面時gbk,改成utf8會出現亂碼等很多問題)
- 更改應用不對int欄位進行非int資料的插入
- 更改應用不使用prepare statement
- binlog的format設定成row格式
註:該問題已經上報給MariaDB,並且被確認為一個Bug,將在後續的版本中進行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