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des style blog http color 使用 os io
初學者在學習Objective-c的時候,很容易在記憶體管理這一部分陷入混亂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弄清楚引用計數的原理,搞不明白對象的引用數量,這樣就當然無法徹底釋放對象的記憶體了,蘋果官方文檔在記憶體管理這一部分說的非常簡單,只有三條準則:
- 當你使用new、alloc或copy方法建立一個對象時,該對象的保留指標為1,當不再使用該對象的時候,你應該想該對象發送一條release或autorelease訊息,這樣,該對象在其壽命結束時將被銷毀。
- 當你通過其他方法獲得一個對象時,假設該對象的保留計數器為1,而且已經設定為自動釋放,那麼你不需要執行任何操作來確保該對象被銷毀。如果你打算在一段時間內擁有該對象,則需要保留它並確保它在操作完成時釋放它。
- 如果你保留了某個對象,就需要(最終)釋放或自動釋放該對象。必須保持retain方法和release方法的使用次數相同。
如果在寫代碼的時候遵守這些準則,可以避免記憶體泄露,但是如果僅靠對這些準則的“記憶”來寫代碼的話,恐怕自己心裡都不會有底,一旦遇到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很難從根本上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本文分享了自己在理解引用計數時的分析過程,結合相關圖形,希望能讓大家深刻理解對象引用計數的原理。
遇到了問題?分析然後測試
當前對象的引用計數是多少呢?
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很多人會搞混對象的指標數量與引用數量的關係,不理解這個問題就弄不明白對象的引用計數到底為多少,當然就無法正確釋放記憶體了。在說這個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堆記憶體與棧記憶體的概念,
- 棧記憶體:由編譯器負責分配,存放局部環境中定義的基本變數的值,例如方法中的基本變數等,離開局部環境時會由編譯器自動釋放其記憶體空間。
- 堆記憶體: 一般由程式員通過new或alloc等來手動分配,使用完後也需要程式員手動釋放,若程式員不釋放,程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與資料結構中的堆是兩回事。
變數名實際上是一個符號地址,在對程式編譯串連時由系統給每一個變數名分配一個記憶體位址。在程式中從變數中取值,實際上是通過變數名找到相應的記憶體位址,從其儲存單元中讀取資料。指標是一個特殊的變數,因為它存放的是一個變數的地址。如所示:
上面這個記憶體模型相信大家都知道,指標與對象存在一個間接(指向)的關係,因此當指標指向一個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個指標引用到了該對象,進而就認為當指標指向一個對象的時候,該對象的引用計數就會加1,這種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實際上對於一個對象來說,它是不知道指向它的指標有多少個的,它的釋放僅僅依靠的是引用計數,那麼什麼是引用計數呢?在objective-c中,大部分對象都繼承於NSObject,NSObject包含一個用來儲存引用數量的欄位retainCount,說白了該欄位就是引用計數,NSObject類的部分定義如下:
- (id)retain;
- (oneway void)release;
- (id)autorelease;
- (NSUInteger)retainCount;
- (NSString *)description;
因此,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NSObject簡化為如下模型:
對象能否釋放就是判斷其引用次數是否為零,也就是判斷該對象的retainCount欄位是否等於0,而指向該對象指標數量跟該對象retainCount欄位的值並沒有關係,因此指標數量並不等於引用數量,當指標指向該對象的時候,僅僅是給該指標變數賦值了,並沒有修改對象的retainCount值,因此,指標指向一個對象的時候,該對象的引用計數是沒有改變的。
以上面那段代碼為例,我們調用Test對象的new方法的時候,會自動將retainCount的值設定為1,當我們將test1賦值給test2的時候,只是一個指標賦值,並沒有修改對象的retainCount值,所以引用計數不變,依舊為1。
測試案例:
1 Engine *engine1 = [Engine new]; 2 NSLog(@"通過new訊息建立對象engine1:"); 3 //輸出engine1指標地址 4 NSLog(@"engine1 address is %p.",engine1); 5 //輸出engine1的retainCount 6 NSLog(@"engine1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1 retainCount]); 7 8 Engine *engine2 = engine1; 9 NSLog(@"將指標engine1複製給指標engine2:");10 //輸出engine2指標地址11 NSLog(@"engine2 address is %p.",engine2);12 //輸出engine1的retainCount13 NSLog(@"engine1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1 retainCount]);14 //輸出engine2的retainCount15 NSLog(@"engine2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2 retainCount]);16 17 Engine *engine3 = [engine1 retain];18 NSLog(@"通過retain訊息獲得對象engine3:");19 //輸出engine3指標地址20 NSLog(@"engine3 address is %p.",engine3);21 //輸出engine1的retainCount22 NSLog(@"engine1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1 retainCount]);23 //輸出engine2的retainCount24 NSLog(@"engine2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2 retainCount]);25 //輸出engine3的retainCount26 NSLog(@"engine3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3 retainCount]);27 28 [engine2 release];29 NSLog(@"給對象engine2發送訊息release");30 NSLog(@"engine2 address is %p.",engine2);31 NSLog(@"engine2 retainCount is %lu.",(unsigned long)[engine2 retainCount]);
輸出結果如下:
從上面的輸出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 和本文一開始分析得出的結果一樣,通過指標賦值並不能改變對象的引用計數。
- 不論是通過指標賦值還是通過retain獲得對象,它們都指向同一個記憶體位址,即:指向同一個對象
- 在對象的引用計數歸零之前,所有指向它的指標都是可用的。通過某個指標發送release訊息僅僅是讓引用計數減一,該指標本身不會被銷毀。
因為這裡需要輸出引用計數,就沒有採用ARC,所以會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當退出局部環境的時候,即使局部指標所指向的對象已被銷毀,局部指標變數的值仍然沒有改變,因此需要手動賦值為nil。如果採用ARC的話,會自動回收記憶體並將指標賦值為nil。
總結
不管是直接通過指標賦值還是通過retain或者copy來保留對象,都會增加指向對象的指標數量,這些指標都指向同一塊記憶體位址,因為對象所分配的記憶體位址是不變的。
指向對象的指標的多少跟引用計數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通過retain、copy或release可以改變對象的引用計數。
僅當引用計數為0時才會釋放對象佔用的記憶體空間。
哎,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啊,哪怕再多的指標“愛上對象”,人家這輩子卻也只認引用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