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使用 效率 電訊號 功能 alt 讀取 本地 入門 head
快速入門互連網協議。
我們一定都聽過互連網協議,可以互連網協議是什麼呢?
互連網的核心是一系列的協議,該協議稱為互連網協議(Internet Protocal Suite)。互連網協議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層。
1.應用程式層(Application Layer)
2.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3.網路層(Network Layer)
4.連結層(Link Layer)
5.實體層(Physical Layer)
首先,大家先接受以下幾點:
- 越靠近上面的層,越接近使用者;越靠近下面的層,越接近硬體。
- 每一層都是為了完成某種特定的功能,為了實現這些功能,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相同的協議。
- 互連網每一層都有很多協議,這些協議的總稱,稱為互連網協議。
第一部分:實體層
剛剛我們說過,越靠下的層越接近硬體,這裡就是這樣的。實體層即把電腦串連起來的物理手段。我們知道,電腦如果要連網,我們需要將各電腦用光纜、電纜、雙絞線、無線電波等方式連結起來。這便是實體層。它的主要作用是負責傳輸0和1的電訊號。
第二部分:連結層
A.顯然,單單由實體層完成的任務(負責傳輸0和1的電訊號)是沒有意義的。連結層的作用即將電訊號0和1進行分組,這樣傳來的電訊號才有意義。確定分組方式有很多中協議,其中乙太網路協議便是一種十分流行的協議。它規定:將電訊號0和1分得的每一組構成一個資料包,又叫做幀,每一個資料包(幀)由兩部分組成,標題(Head)和資料(Data)。
關於資料包,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 “標題”包含資料包的一些說明項,比如寄件者,接收者,資料類型等等。
- “資料”即為資料包的具體內容。
- 標題長度固定為18位元組,資料長度最短46位元組,最長1500位元組。
B. MAC地址。A中我們提到了由乙太網路協議規定的資料包(幀),有標題和資料,標題中有接收者和寄件者,那麼接收者和寄件者是如何標識的呢?乙太網路規定:連入網路的所有裝置,都必須具有網卡介面,資料包(幀)必須從一塊網卡傳送到另外一塊網卡。而裝置中網卡都是具有地址的,網卡地址即為資料包的發送地址和接收地址,我們成為MAC地址。
關於MAC地址,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 每塊網卡地址出廠時,都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MAC地址,就像全中國每個人的社會安全號碼各不相同一樣。
- 一個MAC地址的長度是48個位元,其中用12個十六進位數來表示(為方便)。
- MAC地址中前6位是廠商號,後6位是網卡流水號。
c. 廣播。注意:乙太網路資料包必須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才能發送,可是,即使有了接收方的MAC地址又該怎麼發送呢?乙太網路協議規定:使用廣播方式--即不是將資料包準確的發送給接收方,而是通過廣播的形式將資料包向本地網上所有的電腦都發送一個,讓每台電腦自己做出判斷,看是否為接收方。
判斷方式為:寄件者將資料包發送給本網路中的所有電腦之後,每台電腦會讀取“標題”中接收方的MAC地址與自身的MAC地址作比較,如果相同,則接收,如果不同,則丟棄。
第三部分:網路層
A.為什麼會出現網路層呢?
乙太網路協議缺點有二。其一:通過廣播方式發送乙太網路資料包,這樣會導致本地網的電腦每台都會接收,使得效率低,耗費資源。其二:廣播方式局限在寄件者所在的子網路,對於相聚遙遠的兩個城市,它們一定不是在同一個子網路中的,因此,這時,乙太網路資料包就不會發送出去並被接收。當時呢,局限在一個子網路中也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把資料包發送到了世界上每一台電腦上,那麼,這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基於這個現實,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確定哪些MAC地址屬於同一網路,哪些MAC地址不屬於同一網路,並解決不能將資料包發送到寄件者所在子網路之外的網路的問題。
這時,網路層便應運而生了,它引進了一種有別於MAC地址的新地址,這套地址稱作“網路地址”(簡稱網址)。網址
快速入門互連網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