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UGC:互連網上的生態秘密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標籤:

轉載自近乎: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生產內容,它是相對於PG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的一種內容來源,簡單來說,由專業個人、團隊針對性輸出的較為權威的內容都屬於PGC,例如電視節目、報紙刊物、媒體資訊 等,而你朋友圈的圖文、微博、知乎的文章、唱吧音樂、秒拍的各*,大都屬於UGC。

UGC產品(平台)即是以普通使用者自發生產內容為基礎,並由此引發的人與價值內容的關聯、人與人的關聯、人與商業的關聯,最終為UGC供應商產生商業價值的互連網商業形態。

內容作為媒介傳播的主體,無論是傳統紙媒時代、PC互連網、移動互連網還是以後的物聯網、VR,它依然具有強悍的生命力,內容為王永不過時。

目前互連網網產品很少是完全不具有UGC屬性的。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社交的地方就有內容。

UGC產品看似普遍,但牽扯到多方利益,要運營的好需要深沉的功力,難度遠在新媒體運營之上。很多朋友在運作UGC類產品時經常會碰到以下困惑:

  • 為何使用者來了就走?

  • 為何使用者不願貢獻內容?

  • 為何大部分內容都平凡無奇?

  • 為何使用者增速持續下滑?

……

本文筆者就以UGC產品的核心問題進行剖析,使諸位不被UGC的表象迷惑了方向,讀懂UGC的本質,少走彎路,更加堅定的運作下去

一、UGC平台究竟為何物?

如果要將UGC平台進行一個類比,李少加童鞋是如此看待的,UGC平台像極了生態系統,一個健康UGC的內涵恰似一個健康多元化的生態系統:

 

 

這 個生態系統裡有花草樹木、有蟲魚鳥獸(內容),確保這些生命得以延綿不絕的則離不開空氣、陽光、雨露、土壤的滋潤(使用者);各色物種之間既會相剋競爭(用 戶注意力),也有互利共生(內容流動);地形地貌的變遷決定了這些物種的特性(產品/運營的規劃及幹預),所有的物種、資源都符合自然規律(內容及使用者生 命周期);舊生命的消亡又將產生新的生命(UGC產品的自適應進化),迴圈往複,不斷變遷。

所以,竊以為,一個健康的UGC生態一定需要平衡下述的利益關係:

  • 使用者(消費者)能第一時間擷取他們需要的優質內容(解決饑餓)

  • 內容提供方(生產者)能及時獲得激勵(供養),進而源源不斷的提供優質內容

  • 優質內容能夠流動,並吸引更多的內容消費者、更多的注意力

  • 運營及產品幹預的核心是保證內容與使用者的高度匹配,各取所需

 

 

,上述提到的是保證UGC生態體系平衡健康的核心因素,或者說,它是一種健康秩序的持續(being)狀態。

但在從無到有的構建UGC平台的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打好基礎尤為重要。

下面逐步闡述事關UGC產品生死的核心要素:

產品萌芽期,如何吸引使用者?

關鍵詞預告:社區調性、首頁指引、開放or封閉

內容生產者如何激勵,他們真正在乎什嗎?

關鍵詞預告:認可的本質、隱晦的贊、平台方特權

內容消費者為何悄悄地離開了?

關鍵詞預告:資訊噪音、內容水化、有求無回

多數人忽略了,優質內容流動的價值

關鍵詞預告:流量中心、去中心化、去馬太效應

生命週期如何影響策略

關鍵詞預告:內容生命週期、使用者生命週期

二、產品萌芽期,如何吸引使用者?

UGC平台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面臨三道生死檻:萌芽期、水化(失控)期、轉型期。

平台萌芽之初,如何吸引使用者留在社區、激勵其生產內容往往是件頭痛的事情。

我們從使用者角度觀察:當他從其他地方模糊的認知你這個全新的UGC平台,在首次使用時,他的內心是三分茫然、三分期待、三分質疑,最後留下一分鐘“審判”你的平台。

設想下:我們首次使用微博時,登入首頁,滿屏儘是些毫不相關的人發的毫不相關的圖文:“今天吃的是青菜燉蘑菇”,刷上幾屏都是一張張人海中瞬間淹沒的臉……諸如此類,他還有心情繼續體驗你的產品嗎?

另外一種情況,我們首次登入微博,喲!Angelababy!她的私生活!哦!前幾天還在我家附近拍戲了啊!*@[email protected]*

新粉絲get……

就是這麼現實。故,UGC在萌芽之初,務必將運營重心投入在社區的調性建設上,調性應先於產品賣點。請勿在使用者尚未認知你的主體內容時,就迫不及待的推銷產品的賣點,最受歡迎的人都是讓別人慢慢探索的。

方向定下後,不妨動員全公司的內外部力量全力以赴撲在內容建設方面。該邀請的專業人士付出代價也需要去邀請,前期務必重視產品的顏值:小而美——既能讓人一眼明白產品主要提供哪些內容,又能用高品質打動使用者

當然,僅靠顏值是不足的,就好比我們找對象,總不能僅看對眼就把她娶回家吧。讓使用者最短時間內覺得:恩,你就是我要的人,還需要內容與之高度匹配。這一點,最好的展現時機就在使用者首次使用產品時的指引及內容刷選的處理上

例如,初次登入首頁時,可以提示讓使用者勾選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關注該領域的人,緊緊圍繞使用者的身份標籤(興趣愛好、習慣、職業、生活地點、性別年齡等)盡量讓使用者感興趣的元素往前靠,通過類似手段不斷提升首頁與使用者的個人化需求匹配程度。

如果認為社區的調性僅僅是吸引內容消費者,那麼未免太小看它的價值了。

事實上,對於潛在的內容生產者使用者而言,社區調性的內容根本就是活生生的情境化Demo與願景啊:看到那些優雅的照片視頻show,那無數的讚譽……恩,這些內容我也能生產,粉絲們,等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內容為紐帶(視頻分享、照片分享、知識分享、音樂分享)的開放型UGC平台之外,還有一部分是以工具或關係為切入口,後續轉化為UGC的半封閉型平台。

後者如各色垂直專業(遊戲、醫學、運動、法務)社區、電商導購、朋友圈公眾號等,對於這類產品,其UGC化的初始階段思路與上述是共通的

知乎早期調性建設就非常出色:互連網圈內的諸多共性問題,圈內知名人士的專業回答,馬上吸引了大批量使用者的關注,早期的邀請註冊制進一步確保了社區問題的精度及純度,另外或多或少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饑餓營銷效應。諸位一定懂的。

三、激勵內容生產者的核心要素

據粗略統計,大部分的UGC產品(平台),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比例大概是1:100,真實情況我認為會更低。

據筆者觀察,在優質內容層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比估計低於1:1000,可見內容生產者對平台的影響力之大,諸多UGC平台不惜燒錢扶持優質內容亦在清理之中。

那麼,如何恰到好處的激勵內容生產者呢?(註:本文特指優質內容生產者)

先探討一個例子,我們假設有兩個美拍類APP:

第一個濾鏡功能很美,產品介面及發圖體驗均非常快捷的APP,但是沒有點贊跟評論功能,發了就發了,除了看到瀏覽量之外什麼也沒有;

第二個各種體驗差,介面差,但是一發圖,基本上都能很快看到一些人的點贊跟評論。

你說哪個APP更受歡迎?答案很明顯是後者。

對內容生產者而言,我們如此賣力,消耗自己寶貴的時間在你的平台上又是舞文弄武、又是拋頭露面賣美賣唱,圖的是啥?不就圖個圍觀、為博觀眾一“笑”嘛。

這一笑,飽含著對你能力的認同、讚賞,深深地填充了你對社交需求、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強烈饑渴感,請允許我用饑渴一詞以表示需求之強烈。

故此,激勵的方式(精神也好,物質也罷)並非最重要的。具體的實現形式上,“打賞”也好、“贊”也好,“好評”、“送禮”都行。(額,不對,作為一名內容生產者,必須替廣大同仁說聲:物質激勵很重要,能打賞的咱盡量別只點贊( $ _ $ )

目前業界為了把“贊”彰顯出來也算是絞盡腦汁,例如同一個圖片、視頻支援反覆點贊,甚至是燒錢激勵點贊……說實話,這些花式都只是小玩意兒,領悟了下述激勵的幾個精髓,可以完全無視形式:

“贊”的即時反饋性

內容生產完成之後,應能第一時間傳遞給需要或者喜歡該內容的使用者(例如,知乎、微博均是通過關注某人、或者某問題實現),最大化內容獲得受眾認可的反饋速率,擴大覆蓋面。在受眾點贊之後能第一時間顯性提醒(人人都愛數字小紅圈)。

“贊”的份量

我相信,同樣的內容,你在朋友圈、在微博、在知乎被點贊,你的欣喜程度肯定是不同的

朋友圈,我們都知道有個詞叫“點贊之交”;微博,畢竟陌生人較多,受到陌生人的認可自然是更有份量的;而知乎,就更進一步了,得到贊,不僅意味著高度認可,而且提升了你在所有答案中的排序(滿足了攀比心),以及內容的流動上又擴散了一層(實質好處)……

所以,在UGC平台設計時,務必要重視“贊”的份量。像前文提到的,不小心點到螢幕就能觸發的贊……興奮之後,麻木之前,長不過一天~~讓人情何以堪。

隱晦的“贊”顯性化

筆者在規劃一個UGC產品時,一直在想,既然“贊”(受眾認可)如此重要,那應當如何最大化受眾的認可呢?

李少加某天啃蘋果時突然靈光一現:通過某種方式,把讀者隱晦的贊呈現出來!就目前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業界暫時罕有所見。

人群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有一個習慣,內心其實很讚賞某事物,但又不進行表達,好像有個詞叫“悶騷”……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可擷取的參數將這種隱晦的贊顯性化。

哪個產品能很好的挖掘出這50[[[%]]]隱晦的贊,我相信這個產品就成功一半了。

以上是從內容消費者的角度為生產者提供的激勵。

另外,UGC平台方有哪些激勵措施能進一步刺激內容生產者的嗨點呢?

以下手段在一定的時期內也非常有效:

門檻化認證、加V特權、簽約作者等……

例如,公眾號的原創認證、微博的橙V、知乎的專欄、簡書的簽約作者等等。特權的目的是讓對方感知到他的與眾不同。那麼,下面設定特權時自然會遇到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如何設定門檻條件?

註冊時間、粉絲數、輸出的內容數量、頻率?

筆者認為,這些可以作為參數之一,但不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內容的品質,品質,品質,重要的事情說三次。內容品質量化後的指標才是核心!士為知己者死。

體現內容品質的指標有哪些?閱讀數與點贊數的比例(不是閱讀數)、收藏量、轉寄分享量、打賞數目等等。

四、激勵內容消費者的核心要素

對於內容消費者,既然他願意來到你的平台,說明上面有些價值內容是他需要的, 無論是知識也好、附近的人也好、美女視頻亦或音樂電台……平台的內容本身就已經是他們的需求。

因而,對於內容消費者的設計運營考量,我認為逆向思考更為有效:

如何不讓內容消費者反感你的平台?

內容消費者反感的因素只要有三個:

資訊噪音

一句話,別讓我看我不想看的,讓我儘可能高效擷取我想看的。

例如,我一男屌上陌陌來就是為了約pao的,結果附近的人顯示的全是一幫摳腳大漢是什麼意思?刪……

品質水化

內容品質水化是很多UGC平台在全面推廣後都會出現的問題,由於前期的關聯鏈(使用者與使用者、使用者與內容之間的關聯)沒控制好,致使劣幣驅逐良幣,或者高品質內容被稀釋。

例如知乎的微博化、段子化,讓嚴肅認真擷取學問的童鞋傷透了心。刪……

有求無回

這種情況在“非平等關係”的開放型UGC平台上將已然屬於常情,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例如:

  • 知乎上認真提出一個問題,無人搭理(許多答主都視關注人數回答問題的);

  • 微博上私信一些人,沒回應(對方或許是大V);

  • 或者在陌陌上,跟十幾個美女搭話,沒一人回應也是正常的事(據說一個美女平均有上百人搭話);

……這些情況對於廣大使用者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傷害。

上面這三個問題,是可以通過一些運營策略進行補救的:

針對內容水化:

  • 常見的策略是門檻限制,早期論壇也經常採用類似的策略,例如使用者註冊時間、活躍時間、內容長度達到一定條件才能發帖

  • 另外對於使用者基數大的平台可以考慮進行內容隔離,你喜歡二次元,我鐘情小清新,你關注你的我關注我的咱倆井水不犯河水

  • 重運營策略還可以採用機器結合人工審核發布的模式

針對有求無回:

李少加對此給出一個啟發思路:採用柔性反饋

什麼是柔性反饋呢?例如,對於“勾搭”回複率較低的使用者,進行提示回覆率可能會比較低,一方面降低使用者的期待,另一方面可以考慮推薦一些其他回覆率較高的使用者供其選擇。

讓供需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是個非常實用的思想。

針對資訊噪音……這個問題會在下文“優質內容的流動”中具體闡述。

必須說明的是,是藥三分毒,任何解決方案策略都會有相應的負面影響,實際的產品運營設計時,必須結合自己平台的特性多次進行A/B測試,擇優取之

至於其他諸如活躍度獎勵、積分等等,用得好就是錦上添花,用得不當就有畫蛇添足的嫌疑了,時下效用已經有所下降。

五、為何需要讓優質內容流動起來

優質內容正如活水,一個健康的生態必然處處活水、處處盎然:

  • 優質內容的流動能讓內容消費者的時間效率最大化;

  • 內容生產者獲得的激勵反饋的機率最大化,激勵其輸出更優質的內容;

  • UGC平台粘性更強,如此形成良性迴圈

UGC平台的使用者達到一定量級,隨著內容廣度、深度的急劇擴大,相應的副作用:資訊噪音,必然出現。

這種情況往往被眾多使用者解讀為內容的“水化”。其實,水化只是表象,本質是你想要看的內容被沖淡了,難以進入你的視野,因而感知上你會覺得變水了

這種矛盾在手機移動端特別突出。手機螢幕小,外加等巨無霸APP多年對使用者刷瀑布流習慣的培養,大多UGC產品APP除了首頁的內容之外,其他菜單層級的內容被點擊率是非常低的,菜單每深一層,進入該層級的使用者數都呈指數級降低。(*通過自頂向下的結構化層級菜單、話題等分類方式也是讓內容獲得更大曝光的方式之一,但在移動互連網時代,它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故本文不就此進行進一步探討。)

以筆者在簡書上的文章為例,我被推薦上首頁的文章與沒有推薦的文章閱讀量之比一般是300:1。知乎也出現類似的情況,首頁刷出的問題幾乎都會成為熱門問題,而剩下99.9[[[%]]]的問題都常年被打入冷宮難見天日。

“首頁”主宰了流量及使用者注意力的生殺大權。顯而易見,首頁資源的稀缺與內容生產者的海量內容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解決?

答案是:讓“我的首頁”更懂我,降低“中心化”的權重,去除馬太效應

任何一個UGC平台,無論有意或無意,多少對使用者及內容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或者首頁由大V掌控,無論是運營強幹預還是“大V刷屏 ”,最終的結果都讓UGC變得更像PG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成為少數人的播音器。

至於內容是否真的品質更高……很難說。

人人胃口不同,使用者不吭聲,他直接腳投票。微博淪為小道訊息八卦資訊就是一個例子。

當然,我看得出知乎、微博都已經極大地降低大V們在首頁的影響權重了。

大V的馬太效應不消除,會極大的挫傷優質內容生產者新秀的積極性,我又想黑一下微博了……

比起大V幹預,更大的傷害或許是“公眾選擇”或者“運營幹預”。

例如,滿屏都是福士選擇的最熱門內容,或者編輯根據公司的運營需要推薦的內容,但筆者認為,這依然有強姦使用者品味的嫌疑,多年以前“動感地帶”不是都說了嘛:我的地盤聽我的。

因此,除非你是PGC,像邏輯思維一樣將內容做到極致。否則,請至少將“中心化”影響的權重降低至50[[[%]]]以下,另外的50[[[%]]],根據使用者的畫像、內容標籤、瀏覽點贊記錄、瀏覽時間,包括使用者的自主關注對象來達到內容的過濾及選擇的目的

此外,讓使用者進行“不喜歡”操作也是一種高效的辨別使用者口味的方式

早前,我曾驚喜的發現今日頭條、知乎都有類似的功能。然而體驗了幾次發現,無論我“不喜歡”了多少次,類似的內容還是反反覆複出現。難道這功能只是為產品方篩選內容的品質,卻完全不為使用者考慮遠一點嗎?

弱弱說一下,今日頭條因此再也沒出現在我手機上了,我的感覺或許有偏差,我覺得它就是個八卦段子資訊彙總平台,這不能怪使用者吧……

六、生命週期

我一直堅信,如果你能提出一個深刻的好問題,那麼,你的問題就已經解答了一大半了

可悲的是,生命週期屬於一個非常重要卻又極易為平台所忽略的一個好問題。

內容的生命週期

內容無論多好,都有它的時效性、流行性,沉下去之後,就沒有價值了?

不是的,UGC平台的運營者有義務將內容價值進行最大化

一方面可以考慮在UGC平台內設計“專題”,重新對一些過往優質內容進行加工編輯收錄,讓平台眾多有興趣但錯過該內容的使用者能夠容易看到;

另一方面,可以將部分精華內部封裝成電子書或者為其他內容平台提供素材,讓內容產生者獲得更大的激勵同時,又能夠對外吸引更多的新使用者到自身的平台上,一種多方共贏策略

UGC自身的使用者生命週期

任何UGC平台由於它定位的特殊性,一般不能奢望陪著使用者一輩子。

尤其是垂直類、為特定群體服務的社區生命週期往往較短。例如相親交友類、婚紗拍攝、母嬰類、應屆生求職類等。當然,其他遊戲娛樂類社區也不能倖免,二次元的孩紙們也不會一輩子二次元……他未來可能三次元,四次元(.Q   .)

強調使用者生命週期的好處就在於:重視新使用者的持續培育,為平台輸送新鮮血液。這方面通訊電訊廠商、銀行信用卡的意識算是特彆強烈的。

另一方面,我們能否對即將離開平台的元老們做點什嗎?

封個神榜、默默紀念、然後say goodbye,還是……?

我們知道,現實世界中處理的方式是由人“繼承”;那麼,繼承這個思維,是否可以在產品運營中進行借鑒呢?恩,這是本篇長文筆者拋下的最後一個開放性問題,剩下巨大的想象空間交由我們聰明的讀者們去發揚咯。

一個UGC平台健康成長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使用者感知、引流、拉新、激勵、活躍、留存……這些關鍵環節每一節均環環相扣,需要持續最佳化。

一文讀懂UGC:互連網上的生態秘密

相關關鍵詞: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