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第三度: http://www.disandu.com/?p=822
今天在Solidot上看到下面這篇文章:
《華爾街日報》發表了兩篇觀點相反的文章:互連網讓你變聰明?還是讓你變傻?前者認為,人類處於一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言論自由表達階段,互連網改變了出版的規則,並在無數人的精挑細選下去蕪存菁。而後者引用古羅馬哲學家Seneca的話說,到處都有就是到處都沒有。我們可以從互連網上獲得無窮無盡的資訊,但這種資訊過載也導致人們分心,無法深入思考。
最近兩周一直在看的大前研一新著<<低智商社會>>也講到類似的問題。
大前在這本書第五章“網路社會與大腦”中提出類似的問題:
Q:需要調查的問題,如果全部能用Google搜尋到答案,那麼人們的思考能力會不會因此而衰退,從而變成笨蛋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前首先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無聊的問題:“今後網路有沒有可能徹底消失?”,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考慮網路帶來種種危害,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更好駕馭這個全新的世界。現在,網路世界處於”WEB2.0",正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之中,至於它到底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就要看我們自己怎樣處理與網路的關係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處理這個關係呢? 大前首先強調的是應該把網路用於學習知識。資訊並不等於知識,過多資訊甚至導致我們分心無法思考,導致我們不能有效學習知識。怎麼利用網路學習知識,大前提出一個方案:首先利用自己的思考判斷出哪些資訊和情報是有價值的,二是對收集的有價值的資訊和情報加以整合。即使你收集了再多資訊,如果放任不管的話,這些資訊也會變成垃圾,你什麼也不會獲得。因此大前得出一種整理資訊的方法:
在得到 一些資訊後,首先我要進行思考並提出疑問,其次再和自己所擁有的資訊進行對比,然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次再和自己所擁有的資訊進行對比,然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能有效地進行這個過程,那麼就能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一個資訊架構。再強調一次,最重要的是能夠將資訊進行有效整理。
經過這樣的整理過程,從網路上接受的新資訊才能與大腦中原有的資訊融合,最後我們就能挖掘出新資訊的“知識 ”。如此這般也能將得到的知識記憶下一來,再也不會忘記,因為你已經將它的精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回想我自己最近的學習經曆,的確是這樣的,這半年來在XML和jQuery技術方面,收集和整理了很多有用的“知識”,有一些已經在工作轉化成了更高效的“生產力”,但是我的知識架構還不有待補充,尤其是Windows程式開發和社科知識方面,沒有架構就很難系統地學會一門學問,也很難學習到新“知識"(注意不是新資訊)。
或許,在網路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考力才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對於華爾街日報文章中這種“網路威脅論”,我的觀點與大前研一是一致的,“與其敲響警惕網路的警鐘,還不如多思考以更好的利用它,因為在今天這個時代,害怕與逃避互連網是不合時代潮流的。”